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矛盾规律说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的?就是因为它内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现在要问:事物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发展、变化是怎样的情形、经过怎样的过程呢?这就要讲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讲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毛主席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  相似文献   

2.
民主和科学,是“五四”启蒙运动的两面旗帜。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两个口号,仍然为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因此,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一,民主和科学,是怎样提出的?它的性质是怎样的? 二,两个口号在“五四”时期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两个口号在今天有了怎样的发展?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对弱智儿童教育的发展性与功能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弱智儿童教育的发展性与功能性问题的探讨重庆师范学院许家成一、弱智教育中的发展性和功能性在弱智儿童教育中,教师应该处理好发展性与功能性的关系,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弱智儿童的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弱智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平均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哲学教材中有两处“看本质”内容:一处是第三课在讲“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看问题要看本质、看主流(以下简称第三课“看本质”);另一处是第五课在讲“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时,要求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下简称第五课“看本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这两个“看本质”有何异同?怎样理解?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浅见,请专家学者指正。笔者以为,教材中这两个“看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在:首先,两个“看本质”的含义不同。第三课的“看本质”,实际上是看…  相似文献   

6.
适度新议     
重提适度,一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二是因为它在理论上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前提是把度和适度看做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因此,要议论适度,就有必要先简单地分析一下度的含义及其特征。什么叫度呢?简单点说,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具体点说,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不存在有质无量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这是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表中的一段话,其实质即为数学解题中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一般指以下两个情形:(1)事物中的两个(或多个)对象相互地位或角色的互换;(2)同一事物中居双重(或多重)地位的对象由其中一种角色转换为另一种角色.此种思考方式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它体现的是一种思维策略,本文就数学解题中换位思考的模式进行归纳探索,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谁的质量”“什么的质量”“怎样的质量”是质量观构成的三重维度。质量依附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一种特殊的量,其完整的表述应为“蕴含于事物的质之中的量”。质量总会带上主体赋予的特征,事物内部存在着由主体性嵌入的不同类型与维度的质量构成的不平列的质量空间。在各种内在与外在条件作用的质量空间内部存在着某一特定的质量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最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而判断这一最佳状态是否达成及达成程度即是对事物质量高低的价值判断。从理论上看,内嵌共同性、整体性、发展性特征的教育高质量是一种内化主体期望的价值判断、反映教育存在的优质状态、面向教育未来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教育高质量本身的主体性、对象性、主体间性的属性也蕴含着以党的领导为主体、以人的质量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对质和本质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来谈一谈我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看法。 一、关于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不是它物,就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可分为两种不同层次的质:自然的质和系统的质。 自然的质就是事物某一方面所显现的质,从这个角度说,一事物的质是无限的。黑格尔认为质是规定性,是有,(存在)的规定性。他说:“实有是规定了的有;它的规定性就是有的规定性,即质”①。“有”(存在)是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规定性,但它的确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感觉的存在。当对它给予规定时,并是实有,这时还没有成为事物(实在),只是将来事物的某一方面,无限多的质才构成了事物,这是因为,一事物有诸多要素构成,要素又有其要素构成,而每一要素与其上位事物皆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要素也是一个事物,因此,要素之所以为要素,也是具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学习十三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的论断谈几点体会。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特定的“两层含义”,体现了社会质的规定性和社会发展量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基于质的特殊规定性,一事物才得以区别于它事物而成为该事物本身。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质。但是任何事物质的规定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外在化为量的规定性,表现为发展的规模、程度以及构成该事物的共同成份在空间上的排列等等我们可以用数量来描述的外部联系。如果说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那么,由质进到量,则是对事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教育机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家知道,所谓机智,就是灵巧,能迅速适应事物的变化。“随机应变”、“相机行事”、“灵活机动”等词语,都是说明它的含义的。而所谓教育机智,就是教育者(教师、校长、家长等)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当善于开动脑筋,讲究方式方法。充分体现“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在当前,为实现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宏伟目标,在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中,对教育机智的研究,也应当引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学科教育“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即学科教育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哲学的学科教育学;一是研究学科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的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指出了事物为什么发展。但事物究竟如何发展,事物发展采取什么形式呢?不了解这些问题,对发展的理解仍然是不全面的。质量互变规律,正是解决这些问题,它揭示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形式,都必然经过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辩证发展过程。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不可分,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表现形态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列宁在关于辩证法的十六要素中,把这一规律看成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实例”。因为事物的内在矛盾,并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解决,而是有其产生、发展和逐步激化的过程,通过  相似文献   

14.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列强,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当然,事物的发展还有其他层次的含义,诸如结构的优化,规模的扩大等等。 事物的发展可以是自然形态的,也可以是在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以人工的调整、改善和控制的所谓调控形态的。人工的调整、改善和控制就是改革,我们的广播电视大学要“以改革求发展”,就是从这个意义上立论的。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六年制十一册第4单元《分辨事物和联想》这篇读写例话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紧紧扣住“分辨”这个重点,精心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紧扣“分辨”,设计问题.教师提的问题要“精”,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什么是事物?什么是联想?2、怎样分辨事物和联想?有哪两种方法?3、为什么要分辨事物和联想?恰当运用联想对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问题,统揽全文,  相似文献   

16.
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的①。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的交替,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外部条件的既对立又统一。然而,至此,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没有揭示出来,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最一般的道路和趋势是怎样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内容。本文试将否定之否定规律及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形态发展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适度新议     
重提适度,一是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二是因为它在理论上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前提是把度和适度看做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因此,要议论适度,就有必要先简单地分析一下度的含义及其特征。什么叫度呢?简单点说,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具体点说,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不存在有质无量或有量无质之物,质和量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就是这种质和量的统  相似文献   

18.
“比较是最好的说明”。所谓“比较法”,就是在教学中故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鉴别,从而区分其异同或优劣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应用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比较法”呢?  相似文献   

19.
发展性教育评价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时代主题。此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呼唤着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式的出现。在这一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发展性教育评价应运而生。作为一个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新事物,发展性教育评价具有其独特的涵义。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什么?它是一种评价思想,还是一种评价类型,抑或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教育评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说文解字》中的“教育”二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教育”二字,有它的历史含义。这种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不但和今日的教育一词的内涵不同,而且,它自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件具有科学意义的学术问题,未见有系统详尽地论述过。因此,在我国教育界,一提古代教育二字,大都仿照《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解说,提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好象历史上没有第二种含义。至于这些解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哪个时代人们的认识?在它以前还有什么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