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明 《广西教育》2005,(9C):29-29
为了养家,聂华苓在台北参加了雷震主编的《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工作。在雷震的关怀下成为该刊的文艺编辑。当时《自由中国》的发行人是胡适,主持人是雷震。  相似文献   

2.
聂华苓是台湾旅美的著名女作家,现在是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主持人。多年来,她富有特色的作品和出色的文学社会活动,早已为世界文坛的同行和读者所瞩目。聂华苓祖籍湖北,1926年生于宜昌,在战乱之中度过了学生时代。194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聂华苓和母亲、弟、妹匆匆迁到台湾。整个五十年代,她都在台湾《自由中国》半月刊工作。1960年,该杂志被无理查封,聂华苓先后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教书谋生,于1964年到了美国。  相似文献   

3.
香港女作家夏易在《看聂华苓的照片》中写道:“看聂华苓的照片,就知道她是个能支配环境,而不甘被环境支配的人。从眉梢,眼角,从笑容,风度,甚至从地微微向两边翘起的太阳眼镜的边缘,往往包藏不住地要泄露出她的聪明与能干来”.而了解一个面目真实感情丰沛的聂华苓却不仅于此。  相似文献   

4.
在叙述本题之前,应先交代一下时间的界限。文学史家们关于新文学史的分期与历史学家对于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分期,有着不能完全一致的见解。但不论谁都不能否认:《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声叫喊;新文学的自觉尝试在一九一六年前后就开始;《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了新文学的真正开山。而这些,都是在“五四”之前就发生的。实际上,从《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之前这期间,文学革命运动已逐渐显示出相当的声势。其中,胡适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文学改良理论。本文正企图对《青年杂志》创刊到五四运动这期间的胡适的文学改良理论作个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5.
1917年2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发了胡适“白话”诗歌8首。这是中国诗歌步入另一条更为宽阔,也更为波澜壮阔征程的牵引之作,到2007年,中国新诗已走过90周年的里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胡适著名的论断“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入手分析,结合具体史料,认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并非胡适的一贯的明确主张;从自由主义理论原则上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是难以成立的,“容忍”未必是咱由”的根源,“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不构成自由主义的一般原则;胡适强调这一命题,主要由于作为一个思想家的胡适,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永远不使自己为“主义’所困,他总是更加关注现实的问题。面对现实的问题,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具体指向则是要求《自由中国》社的朋友们以容忍的态度,避免与当局激烈冲突。故而,这句话只有策略上的较高重要性,而不能提升到理论原则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胡适人权思想的嬗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的人权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人权思潮中具有重要地位。纵观其一生,胡适的人权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呼吁法治保障人权到主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嬗变,这一发展变化充分表明了胡适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个人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8.
1956年10月是蒋介石的七十大寿,蒋氏谕示“总统府”函知各方“婉谢祝寿,以六事咨询于同人,均盼海内外同胞,直率抒陈所见,俾政府洞察舆情,集纳众议,虚心研讨,分别缓急,采择实施。”由雷震主办、一向争取政治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的《自由中国》便决定出“祝寿专号”,以回应蒋氏“直率抒陈所见”的号召。同时,身居美  相似文献   

9.
苏雪林是现代一位奇异的女作家、教授和学者,也是一位活了一百多岁的长寿老人。胡适仅给她教了一年书,但她一生对胡适特别崇敬,逾到晚年“老而弥笃”。在胡适死后,谁要对胡适说声“不”,她就会站出来捍卫胡适的。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1.
文竹 《初中生》2002,(16):10-13
偶然读到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尹珊珊的《自由18岁》,洋洋二十多万字,读来让人兴奋。于是,我开始了对她的采访。爱读“闲书”的女孩尹珊珊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当别的小孩还在看少儿节目读童话打电游时,她已学会了从图书馆中借阅“大部头”。她总是静静地抱着书本如饥似渴地读,像一头贪吃的水牛。她读的书涉足面很广,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只要是能够借到的、买到的,她都会拿来大啃。《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人物志》《二十四史》这样的鸿篇巨制,很多同龄人望之生畏,她却读得津津有味;她特别喜欢布鲁斯特和村上春树的作品,只要翻译成中文了的,她全都读过;钱锺书的《谈艺录》、王朔的《动物凶猛》,也是她很喜欢的两本书。尹珊珊读书看杂志绝非囫囵吞枣,她是有选择的。对一些肤浅的流行杂志她不屑一顾,而对那些富有学者气息的作家如钱锺书、胡适,十分钦佩。她读书有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需要重新评论的依据 1921年6月,胡适在一个读书会上作了一次关于《楚辞》的演讲,次年将演讲稿整理成《读楚辞》一文,发表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后又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中。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先煞有介事地提出:“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接着便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出了七个疑问,认定“《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当是(汉)宣帝时人补的”。同时又认定战  相似文献   

13.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参考答案为C)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为何要逃出婆家?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帮工的原因,如小说《祝福》中所说,是因丈夫死了,家中有个“严厉的婆婆”。人教版《教参》上说:“为了逃避在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但这“难堪虐待”的内涵让人有些模糊,是生活上虐待她呢,还  相似文献   

16.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代,胡适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发表了他的《读楚辞》,在“《史记》本来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的大胆设想下,对《屈原列传》提出了五大疑点,一时被看作是屈原否定论的领袖。胡适的这些谬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可不辩论清楚。 (一)胡适说:  相似文献   

18.
从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到30年代的文学史自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关于文学革命的态度有一个转变。胡适在分析五四新文学发生原因的时候,和陈独秀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胡适在他的文学史自述中,淡化了文学革命中“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意义,淡化了近代的白话运动,从而突出了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胡适的文学史自述是“戏台里喝采”,作为一种文学史叙述策略,影响了后来的新文学史写作。  相似文献   

19.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者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该刊并不显眼,作者来源亦很狭窄,发行量也并不大。《新青年》的名声鹊起,及至发展成为一场规模宏大,影响全国知识界的思想启蒙运动,是在其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以后的事,这与胡适的介入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探讨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示范意义,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