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为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韩立勋 《双语学习》2007,(11M):144-144,146
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标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讲行为准则,他们习得的往往只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而不是丰富的生活。新课程正是体现了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引言】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又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去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7.
生活质量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包括个体主观心理方面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由于社会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性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既直接影响着他们当下的成长,也关系着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高低依赖于他所在的社会,因此,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是充满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美术教育中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运用各种艺术活动形式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启迪他们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的认识,陶冶他们美的心灵和美的情操。  相似文献   

9.
杜威和陶行知在反对传统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儿童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儿童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二者的儿童教育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本文主要是对二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父母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也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并非单方面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的气质、问题行为及其他心理病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关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受遗传、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态度的影响,儿童往往有统一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正常儿童只是偶尔犯错误,这受制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但问题儿童不同,他们的错误往往是重复出现,并且由他们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方式所决定,这也使得对他们的教育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没有被重视,  相似文献   

12.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而且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在幼儿园工作经常遇到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这一问题也日夜困扰着家长们。这些孩子没有智力障碍,但是他们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因此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学习。这些儿童从幼年起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教师给予特别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农村超生寄养儿童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光明正大地生活,而是东躲西藏。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和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爱抚,严重的亲情饥渴使他们性格冷漠、孤僻、内向,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少超生的孩子还长期受到社会歧视,这些不良因素给他们的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其人格形成、个性培养尤其不利。因此对这类儿童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儿童自主的探究学习为主,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很受学生的欢迎,它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培养学生愉快的生活体验与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责任感与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愉快地生活,为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与文明习惯起到奠基作用。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独船》以成为形象为主,少年儿童形象为辅揭示社会矛盾,这种写法为儿童小说中成人形象的塑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并以此证明了少年儿童和成人对社会的感受在某些方面是有共性的。本文通过对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分析,阐述了《独船》尽管反映的是儿童生活暗淡的一面,但其主题仍展现时代的进步、少年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示出积极鲜明的特色。艺术创造上匠心独运,地方色彩浓郁,语言简洁朴实,不仅可以让儿童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为他们提供可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褚香 《现代语文》2009,(3):84-85
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并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各种文学作品,是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由于目标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有明显的特点:清晰、明确、质朴、优美。它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他们对社会以及整个大干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黄琳 《四川教育》2001,(2):82-83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社会课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明确社会职责、规范社会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8.
社会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儿童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则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转折点。社会课的功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明确社会职责、规范社会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小…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为促进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进程,从1996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小学开设了社会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让儿童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层面来认识构成社会的内容和形式,还让儿童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并以此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形式的多样来看,都为达到儿童社会化这个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今天,儿童少年生活在一个富有节奏、多变化的社会之中,社会为他们创造了成熟的有利条件,社会也可能给他们以过于早熟的种种压力。本文介绍了城市化、工业化的美国社会对儿童少年的影响对我们研究儿童少年的教育社会化问题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