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扬  李辉 《考试周刊》2009,(13):239-240
“5·12”地震发生后,地震救援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心理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是灾后心理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心理如果处在积极、欢畅、平和的状态,会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各种正常的心理机制。反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或危机状态,则会造成心理障碍或导致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所谓危机状态,是指个体处在挫折、压抑、焦虑、应激、恐惧,担忧、矛盾、信念破灭等状态。一般来说,个体总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危机状态的,但不能经常地长时间地或者严重地处在这些状态之中,否则就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个体自身特点四个方面。一、家庭方面三.家庭的结构、气氛与管教方式个体的家…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对四所高职院校466学生心理危机源及心理危机应激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初步从心理危机源及心理危机应激应对方式视角探讨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最终为高职院校提出相应的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心理危机是灾难事件发生后社会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在对部分灾区籍大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灾难后相关人群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通过参考国内外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并结合实践经验,初步建构了适合我国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模型,最终提供了一系列适合校园内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辅导》2023,(27):12-19
<正>1.什么是学生心理危机?答: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人面对灾难事故、身心疾病、家庭变故、感情波折、学习压力、经济困难等应激事件与挫折情况无法应对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有以下共同特征:情绪上感觉极度痛苦、认知上感到无比绝望、处境上缺乏社会支持、行为上有自伤念头甚至行为。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面临这种应激事件,一旦当事人不能解决或处理时,则会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便称为危机。危机可能会造成危险,也可能变成一种机遇。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凸现,由于生活压力引致的心理危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基于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心理危机在大学校园也逐步开始蔓延,而且蔓延态势表现得极为迅速,尤其近期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接连发生,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一心理危机的界定心理危机的一般定义是指,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而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感危机的反应过程.其通常表现为:当个体遇到突如其来的或重大的生活应激或挫折,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交通事故等,个体面对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常常会出现精神濒临崩溃的状态,表现出极度紧张,苦恼,焦虑,忧郁,甚至产生轻生的意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心理危机概述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并从应激源控制、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以及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心理危机概述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并从应激源控制、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以及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辅导》2023,(26):12-19
<正>1.什么是学生心理危机?答: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人面对灾难事故、身心疾病、家庭变故、感情波折、学习压力、经济困难等应激事件与挫折情况无法应对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有以下共同特征:情绪上感觉极度痛苦、认知上感到无比绝望、处境上缺乏社会支持、行为上有自伤念头甚至行为。2.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1)开设常态化的心理健康课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心理危机概述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准毕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并从应激源控制、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以及社会支持四个方面提出准毕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批心理援助队伍奔赴灾区第一线,对幸存者、罹难者家属、救援人员等展开心理危机干预,但是,有一个群体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身处灾区、亲历灾难,还要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难后不同阶段的心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难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比较持久、广泛,并且不同人群的反应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因而灾后的心理干预要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灾后的心理干预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急性应激期、慢性应激期和心理康复期.在每个阶段,受灾人群都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相应地,心理干预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异.不仅是受灾人群,灾后的心理救援者也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地震灾害对受灾者的心理行为影响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灾难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特殊应激源(stressor),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的应激处境,它远远超过了受灾者和社区的应付能力,并使受灾者产生非常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地震作为灾难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应激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适当的应激状态,可以使机体处于激活和唤起状态中,提高人的整体应变能力与反应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则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危害。教师由于受学校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及个人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处于高强度的压力与应激状态。了解应激心理现象及导致应激心理产生的应激源,掌握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是教师对心理压力与焦虑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工作热情与实效,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可能面临各种危机,比如事业危机、经济危机、婚姻危机、升迁危机、交往危机、考试危机以及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等等.在这些重大生活事件中,人们都可能同时产生的一种危机就是心理危机.简单地说,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事件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为处在重大生活事件中,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当事人或人群(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群)提供及时的、专业的心理援助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发现:灾区人员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半数以上的灾区人员需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角色上的差异,女性不良反应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的灾区人员对灾难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心理救援中应更多关注地震中的受伤者及死者家属。因此,应针对地震后灾区人员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加强人们对地震知识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注重开展专业的心理救援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模型,加强心理评估工作,以为将来发生的灾难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灾难事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它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干预,甚至可能造成其永久的心理创伤。认为突发灾难事件后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家庭、群体度过危机、减少创伤的有效措施,也是人道关怀的具体体现,符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也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灾后心理干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施过程必须遵循整体性、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原则,对普通人群宜采用妥善安置、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宣传应对知识与技能、保持与其他救援途径的协调关系等具体办法;对重点人群宜采用陪伴与支持、情绪管理、放松训练、团体心理咨询等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  相似文献   

19.
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应激源包括救援中的伤亡事件、救灾现场的残酷情景以及未能有效施加救助的自责,人格特征,参与灾害救援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救灾之后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均有影响。未来研究应制定消防员的选拔标准,纳入与PTSD有关的心理因素的测查,重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预防或降低PTSD发生;消防员处置重大事件之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建立消防员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一心理学意义上的紧张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6卷256页上是这样来解释“紧张”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生理表现的:紧张刺激或紧张状态又称为———应激(stress),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肠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过强防御应激不当,就会造成身心疾病或精神障碍。紧张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社会技术中一个特别复杂得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地控制紧张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紧张是人类和动物经受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在人类,由于心理意识的复杂作用,紧张成为一种带有不愉快色调的、带有压力性质的情绪状态。在紧急情境中,应激(紧张)导致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局限,抑制在正常情境下应付策略的变式选择,减少思维利用的线索,导致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导致应激(紧张)的刺激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文化的诸因素。但是这些刺激物通常不能直接引起应激。在应激与刺激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介因素,如个体健康、个性特点、生活经验、应对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待社会性支持的质与量等,均可引起重要调节作用。应激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