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建强 《考试周刊》2010,(30):176-17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上我的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可见,缺乏问题意识应等于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呢?近几年来我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简单地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或是意识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疑问是创造之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应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即一个人能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在教学的关键处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为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动力。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导语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在黑板上出示“3 30 300”三个数字,然后提问:“谁能在数字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使这三个数字之间能够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心理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个体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础。陶行知先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之一。什么是问题意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或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有:一、目标障碍。…  相似文献   

6.
1 “问题意识”的现状(1)没有机会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且在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时也不会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2)有疑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使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  相似文献   

7.
路世成 《学子》2012,(1):62-63
“问题学生”是在学习、行为习惯、人格、心理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偏离或者严重偏离正常标准的一种学生群体。在学习方面,他们的共同点是: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意识淡薄、学习动机不强。“问题学生”的形成是诸多原因造成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也有自身的原因。不少班级或许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能够理解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在“两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质疑、困惑、焦虑,和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为了更客观、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们在当前“两课”教学中问题意识的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一、当前“两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的调查1.在“两课”教学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发大脑,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遇到困惑时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态势。“问题意识”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最突出的表现。事实上当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十分薄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问题意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一步研究的心理品质。对初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问题意识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幼儿问题意识概念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问题意识是近几年在教育、心理学界新产生的一个术语,与问题发现和问题提出密切相关联。但是,对于其概念的内涵却不很明确。一、问题意识研究的现状最早提出“问题意识”一词的当属1995年姚本先的《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文中是这样界定问题意识的:“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会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很显然,这是一个循环定义,对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上海市平江路小学的保健老师,从事学生保健工作已经十几年,在做好学生保健工作的同时,兼任心理辅导老师。许多时候,学生前来卫生室询问:“为什么我一紧张就腹痛”,“为什么我老是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在不知不觉中,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渐渐纳入我工作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及若干策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问题意识”是个体对事物的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培养“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有利于数学的建构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的策略有:采用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思考空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提倡反思性的数学学习;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 ,不仅肩负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知识的任务 ,同时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职能。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 ,让学生具有“创新”的心理安全罗杰斯指出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 ,也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可见 ,心理安全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基础。我们很难想像 ,在师生关系紧张、情感淡薄、学生对老师存有戒备和抵触之心的课堂上 ,学生还会有创新的举动。所以 ,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给…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敢于通过质疑,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超越传统思维的框架,把思维指向新的角度,新的视点。“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努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问题开始,并从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成为一棵有思想的“苇”。  相似文献   

18.
蒋小华 《教育》2009,(3):60-60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们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江 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在培育民簇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