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遭冷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讲出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只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把哲学的“爱智”本性讲出来,把“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引入“讲坛”,通过哲学史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性和兼容性,回应时代的诘难和挑战,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能成为大学生倍受欢迎的一门课。  相似文献   

2.
“讲坛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学科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我国的“讲坛哲学”却存在很多背离了哲学本性的问题,这不仅造成“讲坛哲学”多年以来的萧条局面。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整个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因此,改革和发展讲坛哲学成了繁荣和发展哲学学科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想对讲坛哲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使讲坛哲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抓住两点:一是立足于哲学自身的特点,二是充分理解哲学的价值,然后再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的哲学与社会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经济的哲学普列汉诺夫讲 ,学者之成为学者 ,那就是能旁征转引 ,思想丰富具体。我想加上一条 :学者之成为学者 ,还要善于咬文嚼字 ,概念准确。因此我就认为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的概念。当然我讲的是一家之言。什么是知识 ?英文是 knowledge,know就是知道。汉文是“知识”,由“知”和“识”两个单字构成。“知”就是“知道”,“识”就是对“知”道的东西“识”别。“识”也是“知”,是“知”道得更明晰、更准确、更具体。在物质和精神这一对矛盾中 ,知识属于精神的范畴。这里有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 祟尚学术 持续发展 走向世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然而,真正的一流和卓越从来都蕴藏着深厚而独特的哲学理念。在当代,这个深厚而独特的现代大学哲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祟尚学术,持续发展,走向世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应当确立的教育哲学观;“祟尚学术”是现代大学生机和活力之所在;“持续发展”是现代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根本方向;“走向世界”是全球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诠释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对于以探讨“精神”问题为依归的“精神诠释学”来说,它同样脱离不开作为“精神人文学”的研究视野,即以“天人感应”作为它诠释“性与天道”的诠释学基本原理。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精神诠释学以“道—言—智—境”的方式展开其诠释学思想观念的行程。这方面,中国哲学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诠释学思想与实践经验。“道—言—智—境”不仅是中国哲学诠释学特有的诠释学运思逻辑,它还具有先验的普遍性,同样可以用来观察与透视以基督教神学诠释学为代表的西方精神诠释学类型。中国精神诠释学采取的是“由圣而神”的诠释学思想路线,而西方基督教神学诠释学走的是“由神而圣”的诠释学研究进路。虽然这两种诠释学的理论出发点与诠释思路不同,但这不妨碍它们都是将作为宇宙之最高终极存在的“神圣精神”作为自己诠释的最高目标。从而,中西两大精神诠释学传统终在诠释学的“终点”和“登顶处”相通与相逢。  相似文献   

9.
王文静 《上海教育》2001,(19):32-33
2001年6月4日,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举行了“聪明学习,学习聪明——小学生探索性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向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展示了5节独具特色的公开课。笔有幸观摩了张老师的小学五年级哲学活动课《过程和结果的争执》,从中领略了“六一”人所独有的风采。“哲学就是爱智慧”似乎是大学生才明白的道理,而在小学开哲学课,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与创新,六一小学“爱智慧”的教师们敢于选择儿童哲学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使“六一”的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智  相似文献   

10.
宋明哲学与先秦哲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前是以行为中心的人,相对而言,宋明哲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以上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哲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而宋明哲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从先秦到宋明,中国哲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通过对戴震、王船山哲学的解读,可以彰显中国哲学演化的上述线索。  相似文献   

11.
对"斗争哲学"要作具体分析。矛盾是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不是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孤立讲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毛泽东一贯主张和实践"斗争哲学",但"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整个思想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共产党的哲学是"实事求是"哲学,不是"斗争哲学",也不是"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12.
"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识成智”的现代意义在于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哲学与人的能力和德性内在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哲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要坚持哲学教学中“转识成智”,就要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受教育者反思的兴趣、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境界。这就对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哲学教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走出哲学”是二十世纪哲学所表现出来的趋势,其实质是一方面宣告了知性类型的哲学的终结,另一方面宣告了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类型的兴起。本借助于语源学的考察,一些思想家的分析,对早期希腊思想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对早期希腊思想的再次经验,来把握当代“走出哲学”这一趋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哲学是产生于当代美国,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门学科课程,“探究群体”,是儿童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实施途径。本文在阐述“探究群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儿童哲学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弄同,认为儿童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杜威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马克思所谓的"消灭哲学"的内涵,不仅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未来哲学革命的重要力量。马克思的"消灭哲学",既要消灭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旧哲学,更要实现哲学本身的"扬弃",这种扬弃一方面是使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实现哲学现实功能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以及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与哲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教学理念辨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理念是学术界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了理念的含义 ,并进而揭示教学理念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顾炎武“理学,经学也”这一著名命题,是试图对“理学”概念作一种历史释解,并表明了他所提倡的社会改造理论的一种致思趋向。现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批评了全祖望的说法,以为全氏之说缩小了顾炎武“经学”所涵盖的内容,而认为顾炎武此论主要是区别古今思想的异同离合和批判理学-禅学式脱离现实的空谈。宋人所论“理学”,即顾炎武所述的“今之所谓‘理学’,已非孔子儒学;其专论“心”、“性”,空谈义理,故顾炎武斥之为“禅学”。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哲学教学生命力之所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哲学更是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作为自己的责任。哲学之所有具有这么持久的生命力,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吸收当时科学和其他哲学流派的优秀成果,能够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但是,近几十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变化却非常缓慢,这在哲学教材、哲学教学以及人们对哲学的态度上都有所体现。我认为,哲学教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保持其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创新中得以产生,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重大创新,而且揭示了理论创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