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甜品小段     
聪明的学生物理课上,老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了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我朝鱼塘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5元!”退学教师:“你刚上半年高中,为什么就要退学呢?”学生:“因为考虑到我现在的学历,已经超过了华罗庚先生,用不着再上学了。”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个怪圈:老师不厌其烦,学生索然寡味;老师探幽发微。学生莫名其妙;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唯唯喏喏……难怪有一位学生说:“我一个人在家里读《窦娥冤》时哭了,上课听老师讲《窦娥冤》时却睡着了。”究其根源,这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关系.让教学目的蒙  相似文献   

3.
休闲广场     
根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根的情操》一文,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忽然,老师发现一个男同学在吃东西,便问他:“你在吃什么呀,那么好吃?”我同桌正在打瞌睡,以为老师在提问她,便站起来说:“老师,是根。”同学们哄堂大笑。普通话语文课老师总爱让同学们到讲台上说几句普通话,可叫了几个同学,都没有说。老师提示道:“这有什么难的,就随便讲几句就可以了。”“不好意思啦!”坐在下面的一位调皮的男同学操着生硬的广东口音脱口而出。同学们捧腹大笑。曲丽丽/山东算出来的语文老师病了,数学老师代上作文课,写作文《一件好事》。查看…  相似文献   

4.
最佳笑果     
“没含义” 我 们 刚 分 科不久,班上同学之间都不熟悉。语文老 师 给 我 们 讲 解鲁迅的 《祝福》,分析到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老师问:“作者描写祥林嫂的‘瘦’有什么含义?”说罢大声道:“没含义!”全班都傻眼,以为老师自问自答。原来老师是在喊一名叫“梅涵艺”的同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听着、答着犯困,便或玩、或打盹,或者思想开小差,于是大家在教改中大声疾呼: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改变被告诉、被灌输、被训练的地位。怎样改变 ?我们想出的一招就是:“换个思路备课”。比如教《太阳》这篇课文,老师备课不是像以往那样备自己讲的内容,也不是备自己“问”哪几个问题,而是想,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还要提出自己乐于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在备课时备了这样一个自学提纲在课堂上出示:   1自读课…  相似文献   

6.
先讲两个课例:一个是最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的:成都市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在外地借班上课,讲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快结束时问学生:“喜欢这篇文课文吗?”多数学生说喜欢,但有一生站起来说不喜欢。李老师在表明自己也非常喜欢这篇课文的观点后,马上给予后一位同学以肯定,并要他讲讲不喜欢的理由,还高度赞扬他敢于对大多数人说“不”。另一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大多数回答说是“水”,一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两个课例,…  相似文献   

7.
在讲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有学生下课追到办公室问我:老师,为什么有人说邵洵美不是个坏人,还做了许多好事呢?看到学生满脸真诚中透着疑惑,我心中一怔,反问道:谁说邵洵美是个坏人?学生昂起头说:鲁迅说的。说完,先指着课本中“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一行。又指着课文下边“这里是讽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之流”的注...  相似文献   

8.
有一则笑话讲某地理老师见校长来听课,便将地球仪往讲台上一放,问:“同学们,今天教室里多了个什么东西呀?”没想到学生齐答:“校长。”老师急了,又问:“校长是个东西吗?”学生齐答:“不是东西。”笑话虽有些夸张,  相似文献   

9.
某四年级数学课,教学课题是“4—1=3”。新授结束后,老师对学生说:“下面要给小朋友讲个关于秋游的故事”,接着老师问学生上次秋游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10.
办公室某教师辅导学生时,某学生问:“老师,这个写的什么意思,我这道题是对还是错呀?”原来是他读不懂老师的批注。作业批改作为实现师生教学信息反馈的一个关键环节,“批”应指教师批注,“改”应是学生主动改错,这应是作业批改之原意。  相似文献   

11.
老师,您错了     
某日,某老师教授初一课文《看戏》,先介绍了一番戏剧知识作为导入语,然后说:“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课文《看戏》。”随手在黑板正中书写课题,就在写完转过身来时,忽然,一个声音:“老师,您错了,看戏的戏字多了一撇。”某老师定睛一看,果然如此。结局A某老师“唰”地拉下脸来,阴沉沉地喝道:“刚才是谁在大喊大叫,我讲过不经过允许,不能说话,课堂纪律还要不要啦,谁叫的,马上站到前面来。”说完转身拿过黑板刷三下二下将课题擦去,“大家打开课本,下面朗读课文。”结局B某老师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说道:“大家的观察力…  相似文献   

12.
微格情境下课前,孙老师布置学生预习《骄傲的孔雀》一文,给学生留了三道预习题:1.会读、会写课文中的12个生字;2.把不懂的词找出来,学会解释;3.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孔雀很骄傲的。老师说完了预习题,问学生们:“听明白了吗?”学生们拉着长声回答:“听———明———白———了———”老师说:“那好,下课。”微格评析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直到今天,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孙老师能较认真地给学生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通过自学,解决学习中将要遇到的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预习布…  相似文献   

13.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口耳相传的教学模式,在我们不少学校可谓“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我们的老师不愿也不敢越这样的“雷池”半步。最近笔者听了几位老师的课,课堂上教者挥洒自如,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相得益彰”。课间我问这几位老师:“这部分内容,课上如果你不讲,换换别的方法,学生能行吗?”“应该可以吧?”事实上,小学数学里的某些内容,教师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地讲解,而应腾出这部分时间,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一、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先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课,讲的是《小猴子捞月亮》一文。整堂课的最后老师问:“小猴子想把水中的月亮捞上来,大家说,小猴子傻不傻啊?”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傻!”老师很满意,这节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时,一个小男孩举起了手说:“老师,小猴子不傻,挺好的!”老师不耐烦地回应道:“好什么好!”  相似文献   

16.
孩子的灵慧     
栾翠红 《广东教育》2004,(11):53-53
有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大数目的计算》。在讲到“十个百是一千”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很自然地出示了一张幻灯片:十张醒目的百元人民币依次排列。教师引导:十个百是一千。这时,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十个百仍然是一百。”全场哗然。老师问:为什么呀?这个孩子好像有点儿“狡猾”地一笑:“我  相似文献   

17.
一、精问,激趣创新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精当的提问,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一课,教师问:“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啊?”,  相似文献   

18.
听人讲过这样一则笑话,说的是某老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当时讲的是毛泽东诗词“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老师启发道:“同学们,春风杨柳多少条啊?”学生回答道:“万千条。”老师又问:“六亿神州怎么摇啊?”学生回答:“顺(舜)着摇(尧)。”当时听了只作一则笑话,现在想来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又何尝不曾发生过?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前面的那位老师可谓是问得笨了。老师是启发学生聪明才智的启门石、敲门砖,理当是善问的智者,那么,要想做问得巧的智者,就非得通晓提问的技巧不可。提问技…  相似文献   

19.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听王老师的一期”工程达标课。王老师讲的是《杞人忧天》一文。思路大致是这样的:(1)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所喜欢的成语故事。有三位学生分别讲了《亡羊补牢》《塞翁失马》《坐井观天》,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知道,算是引出了本课主题——杞人忧天。(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3)学生指出疑难字词,  相似文献   

20.
两个木头疙瘩清末,兴起新学,不但教授语文,也讲算术和其他课程。有个教师问学生:“一加一是多少?”学生答:“三。”老师生气地说:“你真是个木头疙瘩!比如说吧:你和我是几个?”学生答;“两个木头疙瘩。”两个木头疙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