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科技》2008,(4):9-9
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近期报告,基因疫苗增强免疫系统的关键是能够激活白细胞的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与之前认为的碱基序列无关。 基因疫苗指将编码某种蛋白质抗原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外源基因在活体内表达,产生的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从而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与年龄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世界约15%的65岁以上人群和30%的80岁以上老人患有AD。AD的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本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医学和社会难题。 许多证据显示β-淀粉样肽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或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很多研究提示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与氧的负荷和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NF-κB在神经元存活和突触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REB是长时程记忆(LTM)和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必要基因开关。 本研究观察了科研新药ECH-931对β-淀粉样肽1-40,β-淀粉样肽25-35和H2O2所诱导的B104中枢神经系神经元细胞株神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ECH-931的低,中,高实验浓度分别为50μg/ml,100μg/ml和150/200μg/ml,用ECH-931处理的方案如下: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H2O2(100-200μM)共同处理3—12小时,以观察ECH-931对H2O2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Abeta 1-40(10μM)处理48小时来预防性治疗Abetal-40的神经毒性;在细胞暴露于Abeta25-35(25μM)8小时后再用ECH-931处理48小时(经ECH-931和Abeta 25-35共同处理48小时)以观察ECH-931对Abeta神经毒性的治疗作用:在NF-κB和CREB基因转染后以ECH-931处理5天,以观察ECH-931对NF-κB和CREB基因表达的影响;在NF-κB基因转染并加Abeta 1-40(5uM)后以ECH-931处理3天,以观察ECH-931拮抗Abeta 1-40对NF-κB基因表达影响的效果。 结果表明:经ECH-931(50-200μg/ml)预处理和共同处理B104神经元能完全拮抗β-淀粉样肽1-40(10μM)诱导的神经毒性(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l)治疗性处理能显著阻止由β-淀粉样肽25-35(25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l)预处理和共同处理能显著保护由H2O2(100—200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用ECH-931(50-150μg/ml)治疗性处理能显著上调在B104CNS神经元细胞中转染基因NF-κB和CREB的表达(P〈0.05-0.01);ECH-93150-150μg/ml能拮抗由β-淀粉样肽1-40诱导的NF-κB表达抑制(P〈0.01)。并且,所有ECH-931的处理效应都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0.01)。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ECH-931能保护(预防和治疗)神经元免受由β-淀粉样肽诱导的神经毒性。其机制与拮抗活性氧/氢氧根自由基损伤和激活NF-κB细胞存活信号通路有关。ECH-931治疗AD的另一个重要机理可能是它能调节CREB的表达,而CREB是长期记忆的基因开关。ECH-931的神经元保护效应尤其是其阻止β-淀粉样肽诱导的毒性和细胞死亡的效力显示出它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3):311-312
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所熊志奇研究组发现神经元电活性可以诱导CREB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ORC1从胞浆穿梭到胞核,从而启动CREB下游基因的转录;而盐诱导激酶SIK,CREB的一个下游基因,则通过负反馈机制磷酸化TORC1并将其从核内排除,从而终止了CREB下游基因的转录。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为CREB介导的基因转录提供了新的机理。并且解释了CREB激活和下游基因表达在时程上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用大肠杆菌(E.coli)乳糖发酵菌株(Lac^+),从基因水平探索元极堂内三元场的诱变效应。实验菌经二次处理,初步显示元极堂内三元场能诱发E.coli乳糖发酵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为2×10^-3 ̄0.1(物化因子诱变率10^-6 ̄10^-5)。突变率是高的,效果是明显的,从而为元极堂内三元场诱变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网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教授张莉莉课题组研究发现,PPARγ(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TLR4(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膜增生,为临床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英国权威期刊《心血管研究》上。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在体内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将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到新生3d的小鼠侧脑室中,分别于移植后0d,9d和14d处死受体鼠,取其脑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后行冠状面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MSCs的植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植入细胞神经特异性蛋白的表达,定位双重标记的植入细胞,结果:受体小鼠脑中均可检出植入的细胞,此类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特异的微管相关蛋β-Ⅲ-Tubulin(Tuj1),微管相关蛋白2(MAP2),一些细胞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hMSCs植入后受到脑组织特定微环境的影响,在体内可以向神经细胞分化并参与到发育的神经系统中。  相似文献   

7.
陈杰 《中国科学基金》1997,11(3):217-222
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诱导瘤细胞的分化更引人注目。我们的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仅能诱导具有短神经突起的N型瘤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的细胞。这些细胞均无N-myc扩增,均具有高、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而对神经生长因子无反应的细胞系或为S型细胞,或缺少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或有N-myc扩增。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细胞类型代表着瘤细胞的不同分化方向。神经生长因子仅能诱导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细胞分化。分化的瘤细胞中,C-myc的表达明显下降,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通过抑制C-myc的表达而促进分化。用基因重组技术,恢复瘤细胞中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可部分恢复其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反应。针对N-myc的反义基因调控,可促进其分化过程。对瘤细胞原位凋亡检测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研究表明:诱导分化过程中伴随着bcl-2表达的下降和瘤细胞凋亡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4):316-316
基于价值的抉择是一种生存能力。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郭爱克院士领导的学习与记忆研究组6年前曾发现果蝇具有“趋利避害”的抉择能力。6年来,他们从基因-脑-行为.认知的结合上,将研究聚焦在果蝇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上。采用增强子陷阱和上游激活序列(GAL4/UAS)的二元表达系统的基因操作,在特定的时间阻断果蝇脑的蘑菇体结构和多巴胺神经元的突触递质释放,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9,(4):38-38
认为可溶性淀粉状-β肽低聚物在阿尔茨海默氏症中起中心作用的假说已被很多人接受,但尚没有关于Aβ低聚物影响神经元的机制基础的介绍。来自几个方面的证据表明,对神经元上的可溶性Aβ低聚物来说,存在一种高亲和力细胞表面受体,它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病理中起中心作用,而现在,细胞锯蛋白PrPC已被发现是这种作用的一个候选分子。PrP是与”脂质筏”相关的一种胞质膜糖蛋白,以高亲和力选择性地结合Aβ低聚物,调控这种肽的有害效应。  相似文献   

10.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14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老鼠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子——腺嘌呤核苷受体能对大分子进入大脑进行控制,当腺嘌呤核苷受体在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上被激活时,就会建立起一个进入血脑屏障的通道。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6):724-724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徐富强课题组与合作者利用多模态的手段和转基因动物揭示了鸟苷酰环化酶-C(guanylylcyclase—C,GC—C)的激活,通过cGMP依赖蛋白激酶(PKG),强化由谷氨酸和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的多巴胺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与年龄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世界约15%的65岁以上人群和30%的80岁以上老人患有AD.AD的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本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医学和社会难题.许多证据显示β-淀粉样肽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或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很多研究提示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与氧的负荷和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NF-κB在神经元存活和突触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REB是长时程记忆(LTM)和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必要基因开关.本研究观察了科研新药ECH-931对β-淀粉样肽1~40,β-淀粉样肽25~35和H202所诱导的B104中枢神经系神经元细胞株神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ECH-931的低,中,高实验浓度分别为50μg/mi,100μg/mi和150/200μg/mi,用ECH-931处理的方案如下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H202(100~200μM)共同处理3~12小时,以观察ECH-931对H202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Abeta 1~40(10μM)处理48小时来预防性治疗Abeta1~40的神经毒性;在细胞暴露于Abeta25~35(25μM)8小时后再用ECH-931处理48小时(经ECH-931和Abeta25~35共同处理48小时)以观察ECH-931对Abeta神经毒性的治疗作用在NF-κB和CREB基因转染后以ECH-931处理5天,以观察ECH-931对NF-κ B和CREB基因表达的影响;在NF-κB基因转染并加Abeta1~40(5μM)后以ECH-931处理3天,以观察ECH-931拮抗Abeta1~40对NF-κB基因表达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ECH-931(50~200μg/mi)预处理和共同处理B104神经元能完全拮抗β-淀粉样肽1~40(10μM)诱导的神经毒性(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i)治疗性处理能显著阻止由β-淀粉样肽25~35(25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i)预处理和共同处理能显著保护由H202(100~200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用ECH-931(50~150μg/mi)治疗性处理能显著上调在B104 CNS神经元细胞中转染基因NF-κB和CREB的表达(P〈0.05~0.01〉;ECH-93150~150μg/mi能拮抗由β-淀粉样肽1~40诱导的NF-κB表达抑制(P〈0.01〉.并且,所有ECH-931的处理效应都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0.01).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ECH-931能保护(预防和治疗)神经元免受由β-淀粉样肽诱导的神经毒性.其机制与拮抗活性氧/氢氧根自由基损伤和激活NF-κB细胞存活信号通路有关.ECH-931治疗AD的另一个重要机理可能是它能调节CREB的表达,而CREB是长期记忆的基因开关.ECH-931的神经元保护效应尤其是其阻止β-淀粉样肽诱导的毒性和细胞死亡的效力显示出它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与年龄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全世界约15%的65岁以上人群和30%的80岁以上老人患有AD.AD的病因仍未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本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医学和社会难题.许多证据显示β-淀粉样肽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学和/或病程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很多研究提示β-淀粉样肽的神经毒性与氧的负荷和自由基损伤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NF-κB在神经元存活和突触的可塑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REB是长时程记忆(LTM)和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必要基因开关.本研究观察了科研新药ECH-931对β-淀粉样肽1~40,β-淀粉样肽25~35和H202所诱导的B104中枢神经系神经元细胞株神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作用.ECH-931的低,中,高实验浓度分别为50μg/mi,100μg/mi和150/200μg/mi,用ECH-931处理的方案如下: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H202(100~200μM)共同处理3~12小时,以观察ECH-931对H202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细胞经ECH-931预处理3天后,用ECH-931和Abeta 1~40(10μM)处理48小时来预防性治疗Abeta1~40的神经毒性;在细胞暴露于Abeta25~35(25μM)8小时后再用ECH-931处理48小时(经ECH-931和Abeta25~35共同处理48小时)以观察ECH-931对Abeta神经毒性的治疗作用:在NF-κB和CREB基因转染后以ECH-931处理5天,以观察ECH-931对NF-κ B和CREB基因表达的影响;在NF-κB基因转染并加Abeta1~40(5μM)后以ECH-931处理3天,以观察ECH-931拮抗Abeta1~40对NF-κB基因表达影响的效果.结果表明:经ECH-931(50~200μg/mi)预处理和共同处理B104神经元能完全拮抗β-淀粉样肽1~40(10μM)诱导的神经毒性(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i)治疗性处理能显著阻止由β-淀粉样肽25~35(25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P<0.05~0.01);用ECH-931(50~200μg/mi)预处理和共同处理能显著保护由H202(100~200μM)诱导的B104神经元细胞死亡/凋亡;用ECH-931(50~150μg/mi)治疗性处理能显著上调在B104 CNS神经元细胞中转染基因NF-κB和CREB的表达(P〈0.05~0.01〉;ECH-93150~150μg/mi能拮抗由β-淀粉样肽1~40诱导的NF-κB表达抑制(P〈0.01〉.并且,所有ECH-931的处理效应都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0.01).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ECH-931能保护(预防和治疗)神经元免受由β-淀粉样肽诱导的神经毒性.其机制与拮抗活性氧/氢氧根自由基损伤和激活NF-κB细胞存活信号通路有关.ECH-931治疗AD的另一个重要机理可能是它能调节CREB的表达,而CREB是长期记忆的基因开关.ECH-931的神经元保护效应尤其是其阻止β-淀粉样肽诱导的毒性和细胞死亡的效力显示出它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AD)的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应用hprt和CD59基因研究辐射旁效应的产生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辐射后的Hprt-AL细胞与未辐射的Hprt+AL细胞共培养,通过加有次黄嘌呤氨甲基喋呤胸腺嘧啶(HAT)的培养基选择性杀死被辐射的Hprt-AL细胞,探讨了损伤信号在辐射与未辐射细胞间的传导及其机理。研究发现受辐射的Hprt-AL细胞能将损伤信号传导给未辐射的Hprt+AL细胞,导致其CD59基因位点突变率显著性增加。通过观察DMSO和Lindane对α粒子照射诱发的细胞旁效应的抑制作用发现,在受辐射的共培养实验组中,Lindane 能显著提高未辐射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其突变率;DMSO仅能提高其存活率,但对其突变无明显影响,显示细胞间通讯在α粒子照射诱发细胞存活及基因突变旁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3):350-350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舒友生研究组朱洁、江漫、杨明坡和侯晗等通过合作发现了大脑皮层维持兴奋和抑制动态平衡的新机制,即神经元的膜电位水平可以调控反馈抑制的强度。他们在离体脑薄片上应用膜片钳技术同时记录多个皮层神经元。发现反馈性抑制受到突触前锥体神经元膜电位的调控:锥体神经元的阈下膜电位去极化(兴奋性提高)可增强其动作电位在突触后锥体神经元上引起的双突触IPSP(抑制性增强)。  相似文献   

16.
血糖链抗原125和153在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军  吴丹宁 《科技通报》2010,26(4):542-54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部分肿瘤标志物血浓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25例正常人和65例心力衰竭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II至IV级)测定血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53(CA153)和脑型钠尿肽(BNP)浓度。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CA125浓度(74.92±24.92)n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77±13.64)nmol/L,P〈0.101;BNP浓度(99.48±286.60)nmol/L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4.45±42.32)nmol/L,P〈0.101。且CA125浓度与脑钠肽水平存在正相关性(r=0.3316,P〈0.01)。而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53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似,分别为(18.39±12.23)nmol/L与(17.19±14.93)nmol/L,P〉0.05);CA153浓度与脑钠肽水平间无明显相关性(r=-0.1932,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含量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其变化程度对评价心功能的程度和转归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说明其升高亦可见于非恶性肿瘤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0):I0006-I0006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老鼠身体内产生的一种分子——腺嘌呤核苷受体能对大分子进入大脑进行控制,当腺嘌呤核苷受体在组成血脑屏障的细胞上被激活时,就会建立起一个进入血脑屏障的通道。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韩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MMP-9酶的诱发乙型肝炎癌变的过程,为研发治疗肝癌的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东国大学韩药学院金哲镐教授研究发现,乙肝病毒HBV生成的4种蛋白质之一HBx蛋白质,能激活肝细胞的信息传导功能,促进MMP-9酶的生成,从而导致肝细胞发生癌变。试验过程中,金哲镐将HBx蛋白质注入正常肝细胞内,发现了它能激活肝细胞内的信息传导功能,而这种蛋白质能促进在细胞外起基质分解作用的MMP-9酶的生成,这种酶最终导致肝细胞发生癌变,诱发肝癌。金哲镐认为,只要开发出能遏制由HBx蛋白质引发MMP-9酶生成…  相似文献   

19.
《大众科技》2010,(3):9-9
韩国学者近期宣布首次发现诱发人类失智症(痴呆症)的基因,从而开启了失智症治疗新途径。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日前宣布,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教授徐维宪(译)领导的研究团队作出了这一重要发现。研究表明,患有失智症的病人脑组织内S100a9蛋白检出率高于平均水平。而使用SiRNA抑制S100a9蛋白之后,能够降低失智症发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日前完成了佛罗里达炭疽热攻击事件中的炭疽菌和美国农业部安姆斯菌株(Amesstrain)的基因体比对工作,确定攻击事件的炭疽菌是来自安姆斯菌株。这项工作的完成同时也显示了目前全基因体定序技术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用以分析炭疽或其它流行病菌,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工具,能有效追踪出菌的来源,评估它们对抗生素的抗力和致病性,为未来炭疽菌株遗传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日后可再据此扩充各种炭疽菌的基因序列,将每一个核甘酸的不同都找出来。为了了解炭疽菌Bacillusan-thracis的基因序列,1999年美国基因体研究所(In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