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20,(5):410-414
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价值。研究认为,在体育锻炼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乐商以及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过程中还存在重视不足、测量工具不完善、缺乏纵向研究和因果研究、普适性和外推力不高、神经与心理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未来除了应加强对体育锻炼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消极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外,还需更加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价值、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运动处方、体育锻炼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的构建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积极心理价值的神经和心理机制等问题,在研究中注重青少年积极心理因素测量工具的科学化、统一化、本土化以及高科技研究方法的引入与研究范式的融合创新,使青少年体育锻炼更好地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体重污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损害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诱发了个体饮食障碍、回避体育锻炼等异常行为。体重污名通过行为改变、心理应激效应、社会关系改变、歧视的结构效应和消极归因模式等作用机制对超重和肥胖人群产生影响。心理干预和媒体宣传对消除体重污名的效果不一,体育锻炼干预对消除体重污名具有稳定的显著作用。今后的研究需要从研究群体和方法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体重污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损害了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诱发了个体饮食障碍、回避体育锻炼等异常行为。体重污名通过行为改变、心理应激效应、社会关系改变、歧视的结构效应和消极归因模式等作用机制对超重和肥胖人群产生影响。心理干预和媒体宣传对消除体重污名的效果不一,体育锻炼干预对消除体重污名具有稳定的显著作用。今后的研究需要从研究群体和方法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晓丽 《体育科技》2010,31(4):89-91,94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急、慢性疾病、或运动器官功能不全、或体型过度肥胖(BMI≥26.5)或瘦弱(BMI〈20)、或体质虚弱的群体,也是当今大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群体。由于该群体在生理上具有体质虚弱、体型过度肥胖或瘦弱、身患残疾等特点,不仅造成了该群体体育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也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自卑、交际范围狭窄、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消极的影响,这导致该群体具有体育厌学心理、技能学习的畏难心理体能低下的自卑心理等心理现象。从需要的角度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探究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锻炼心理,认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仍具有满足生理需要的、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满足情感需要等体育锻炼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调查昆明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心理活力状态的现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昆明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一般,总体来说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不是很好;二、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指数成正相关,体育锻炼与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认知活力、情绪活力、行为活力、动机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体育锻炼指数越高其心理活力越高,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活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易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分析了异常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方法,并论述了跳高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有许多,但始终还是缺乏一个相应的解释模型来说明究竟哪些效应是更显著的、更能反映出锻炼者的心理效益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对锻炼所产生的心理效益进行准确的评估是不现实的。在如何建立解释模型的方法上,文章在分析了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灰色关联度来构建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解释模型,为拓展锻炼心理效益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大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及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与心理资本现状,从而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的关系,为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和体育锻炼效果提供实证依据。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体育锻炼效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素质,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文章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大学生体育锻炼总量和心理韧性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高校大学生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心理韧性的具体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体育锻炼、睡眠行为类型和文学爱好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总量越高,心理韧性水平就越好。(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体育锻炼总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效益促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理念为指导,运用心理测量方法对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心理效益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者较多,锻炼年限较长,每周锻炼频次较多,每次锻炼时间较长。锻炼的主要项目为:长走(散步)、健美操、舞蹈和气功;(2)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参加体育锻炼5年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5年以下的老年人;(4)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次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周锻炼5次以下的老年人;(5)每次锻炼30分钟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每次锻炼3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这一研究对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此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状况存在的差异,探索通过运动干预为手段改善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运动干预处方对心理障碍治疗作用,为以后用运动干预手段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锻炼感觉量表 (EF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 ,旨在研究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年龄、性别的中小学生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存在差异。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学生身心矛盾 ,增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心理弹性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等方法等探讨其在身体锻炼对心理应激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最终得出理弹性在身体锻炼影响青少年心理应激中的调节效应成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心境状态量表(POMS)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民间传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心理健康,改善心境状态。民间传统体育能够作为体育教学的教材。  相似文献   

15.
心理韧性作为一种重要心理素质,是衡量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残疾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校园中一直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增强残疾大学生逆境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和谐增强心理韧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带入心理韧性相关模型进行分析,从心理潜能角度论证体育锻炼对残疾大学生心理韧性塑造的补充意义。体育锻炼通过连接个体与环境,对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精神、行为等方面有较好地重塑作用,帮助残疾大学生统合人格,在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意识及自我察觉等方面挖掘更多的能量来源,进一步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残疾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地总结了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疲劳的机理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疲劳的关系及疲劳的判断、消除等.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有关体育锻炼的生理疲劳的研究相当系统、全面;但体育锻炼的心理疲劳的研究相当薄弱、少见;(2)体育锻炼的心理疲劳并非生理疲劳的必然结果,而受个人心理因素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3)随着心理健康的日渐重要,未来有关心理疲劳的研究将倍受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6名大学女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直接效应;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身体锻炼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比较显著。结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竞技运动心理、大众锻炼心理和体育教育心理3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3个领域:运动员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检测和评价、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大众锻炼心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体育教育心理研究突出表现在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增多,对重要的基础理论探索更加深入.但在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心理建设功能领域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较多.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主要围绕运动员心理训练、各种生理指标在监测与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或心理机能时的信度与效度、运动员的运动认知和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4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商丘市市级医院护士200名,运用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和精神科访谈,筛选出心理亚健康的护士,选用健身操、跳绳、爬楼梯的有氧运动形式进行干预,8周有氧运动后再次进行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和精神科访谈,探究有氧运动对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通过8周健身操、跳绳、爬楼梯的有氧运动,护士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理亚健康护士的发生率,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适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改善机体的呼吸、运动、心血管、免疫、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associated with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respiratory infections due to reductions in secretory immunity.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competitive exercise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 Salivary s-IgA and heart rate were measured in 62 healthy young recreationally active men at rest and, in a between-subjects design, following one of four 8-min tasks: mental arithmetic, cycling at workloads of 60 to 180?W (mean = 146?W), mental arithmetic while cycling, or competitive cycling. Mental arithmetic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IgA concentration (mean = 49?μg?·?min?1) and s-IgA secretion rate (mean = 25?μg?·?ml?1) compared with rest, while mental arithmetic combined with exerci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IgA concentration only (mean = 124?μg?·?min?1). In contrast, competitive exercise and exercise alone did not influence s-IgA concentration or secretion rate. Heart rate increased modestly to mental arithmetic (mean = 7 beats?·?min?1) and substantially, and similarly, to the three exercise tasks (mean = 56(62 beats?·?min?1).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competitive exercise contributes to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via reductions in s-IgA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