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味道     
正老子的味道是平淡。他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平淡即无味,而无味之味更加有味。对于老子的味道,许多人解读为言不尽义,也不无道理。但是我觉得王弼的解读似乎更为贴切,更为有味道。王弼说:“以恬淡为味”,他具体的强调了艺术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曾翔的字“像小孩写的”一样,听到不少人如是评价曾翔的书法。我揣摸,像小孩写的一样至少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天真,另外一层是平淡。如果把天真与曾翔联系起来,必然想到“老夫聊发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6.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8.
宗炳“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西方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其中“澄怀味像”的美学思想。“澄怀味像”概括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 ,把审美主体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和美学的境界 ,并积极倡导表现自然山水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9.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10.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味"范畴的生成与演变相较于其它美学范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从最初的"饮食之味"不断转向"哲学之味"转变,最终形成"审美之味"。在"味"范畴的形成过程中,老子及宗炳对"味"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惠忠 《中国教师》2013,(23):69-71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13.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14.
老子饮食养生智慧独特。他提出"淡"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体悟"味无味"的道味;"甘"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要求食物新鲜可口;"腹"为饮食养生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饮食养生贵在养身的要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激发教学中的“语文味”?我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选择从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情感激发”入手,安排了一次作文辅导课。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用隽永的语言抒写自己对生活中的人、物、事、景的感受的一种文体。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具有一种特别的“味”,非常适合于朗读。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散文的“味”来呢?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分析串讲的简单“阅读”时代,迈过了崇尚“工具”的机械训练门槛,语文接受了新课程的洗礼。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课标解读,一时间又致使“人文性”成了课堂最强音。面对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挺进的趋势,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那么,何谓语文味?程少堂教授是这样下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9.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