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常体现在语文课堂的人文思想中,教师应遵循规律,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与发展自身的素质,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的意识,让具有文化个性的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真善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思想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属性,恰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接点,并完全融入二者之中.面对今天的语文新课改,作者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培育学生文化知识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的底色。而感恩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呢?下面就我的认识简单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正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然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渗透情感教育,离开情感教育的语文教学只能是语言文字的机械传播,也就是只体现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语文工具,又要接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完成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也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共鸣,完成作品思想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三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内容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教师的精彩讲授,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三生教育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巩固中学生三生教育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是教师研究实践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是一片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情感品质确有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以载道"、"文以载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情义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突出位置,语文教学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精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同时以教师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巢宗琪先生作了注解:"‘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  相似文献   

12.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唐清雷 《考试周刊》2013,(44):34-34
<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理念无疑说明了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步入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有深切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尊重独特感受,贴近生活实际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二,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人文教育以培养进步的现代人为根本目的。以往,老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主要采用满堂灌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实施也由此而来。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达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官卫星 《现代语文》2005,(12):67-68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应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要真正体现其价值,就必须弘扬人文.我们知道,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洋溢着灵性的课程,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个性。在强烈倡导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飞扬着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开始生命的旅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主要是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教育。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非自觉的审美体验活动,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发展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林宏杰 《考试周刊》2008,(52):25-2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交际交往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否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使我们感到困惑。以下是本人对初中语文教育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给了语文教育一个新的定位,也给如何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创设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语文教育中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使之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广阔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正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即尊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内心体验、情感表达,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教师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不能分裂开来。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采用多种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