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体育教学》2012,(9):13-18
本期的座谈话题是"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分析",这是我们体育课程改革系列座谈中第一个使用逆向思维和从反面来论述的话题。我们认为,如果能把"体育课改不应该做什么"说清楚的话,那么,"体育课改应该做什么"就非常简单了。本期话题,我们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宋尽贤、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赖天德、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教授毛振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副研究员于素梅等就"影响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健康与促进:身体运动与教育的目标之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1世纪,追求人类健康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而教育乃是促进健康的积极手段,因此,健康目标将仍是21世纪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综述,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等视角概述了健康的概念,归纳了健康的影响因素,阐明了健康社会化、身体运动、体育(身体运动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以形成对健康、健康教育、体育及相关概念、理论更加深入、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视角阐述进步教育运动对美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从中得出3点启示:(1)美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它的体育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极其迅速.进步教育运动促使体育改革是其发展的动力.(2)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任何"改革运动"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和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借古鉴今,审视我们近几年的学校体育改革成效时,切莫只看成绩而忽视改革中有可能偏离方向的极端形式化的做法.(3)在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下,美国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完全忽视了体操教育,结果学生的体质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以此为鉴,新世纪中国学校体操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编制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要处理好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手段与目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几对关系,这对我们把握未来的学校体育的走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11月25日,"中美体育课程改革及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美国体育教育课程专家、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学院副院长Lynn Dale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线体育工作者的视角,针对"新世纪新体育”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疑义,并提出对问题的认识体育是身体的教育,以完善人的身体为本;体育不能以探索极限为目的,运动娱乐教育不是体育;体育是属于全人类的,体力劳动者也要接受身体教育;健康教育不等同于体育;体育与体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体育课程动作教育模式、多种活动模式、户外冒险活动模式、运动教育模式、知识观念模式、体适能教育模式、社会发展模式、学习结果模式8种课程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得出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若干启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应旗帜鲜明;借鉴美国经验,构筑多样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汲取美国各课程模式精髓,丰富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详细指出未来15年内健康中国的建设要求。该《纲要》对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与要求。"健康中国"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应该紧抓这一机遇,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从而促进我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健康重要2030"这一背景,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以为"健康战略2030"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行持续监测,可以了解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在过去二十余年中呈现出持续走低的趋势,不过这一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促进问题,未来仍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在人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解释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学科,能够有效地指导运动健身、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用以指导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体育干预及其干预框架的构建.从青少年自我干预意识的培养、家庭健康文化的形成、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体质健康的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青少年健康促进的体育干预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变革中中学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KAP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采用体育与健康KAP问卷,调查我国部分省市中学体育教师和应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结构特征,分析体育教师KAP结构的主要问题,探讨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缺失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但对其认识、观点、操作等还有一定的分歧.根据学校体育的多功能性和影响健康的多因素观,分析"健康第一"的本义,在强调体育促进健康的同时,不忽视体育的多功能性,也要注意有诸多因素会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是关键。没有合格的教师,学制、课程改革都是枉然。“健康教育化”是近来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流行倾向。该倾向实质上是对“健康第一”课程理念一种形而上学的诠释,不利于体育课程改革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引入当代西方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先生的运动教育模式,其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多元化和社会适应目标的模式。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身体活动的健康运动阈与健康体质运动阈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健康”与“健康体质””和“健康运动阈””与“健康体质运动阈”概念及研究状况的比较分析表明,在新世纪体育工作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这种提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是指导我们体育工作永远不变的航向。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教育已经被列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健康教育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课题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作深入分析,进而对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和论证,同时提出并验证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育后体育教育应进行的改革方案,期望改革后的体育教育是一门融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为一体的更具有生命力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休闲娱乐方兴未艾……种种举措都说明了健康问题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健康日益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淡化"竞技运动"模式,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思路。可我们几十年的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教育的因素分析法对美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70年代以来改革的现状和背景以及影响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以加深我们对美国体育专业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运动技能形成主要因素的调查研究.指出各因素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并对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及不同年级的学生,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河南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运动兴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它为我们的体育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国所有学校都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大力推行国家教育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但就笔者所见,在某些学校里推行的方式有些脱离实际,如一味地追求快乐教学,忽视运动项目的技术的掌握,教学一放了之……高校体育教学如何改?怎么改?这值得探讨。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的  相似文献   

20.
<正>开封高中自1983年开始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了"打破行政班级界限、按学生运动兴趣选项分班教学",至今已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开高体育人从"激发兴趣"这一朴素的动因开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一发不可收拾,一改28年。他们在改革历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突出专长、受益终身"的体育课改理念,其改革实践已成为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力实证。要说开封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就必须从这场改革的发起者、策划者和践行者——孙庚白老师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