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蛙、蟾蜍的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因此,青蛙和蟾蜍属于两栖动物。”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1.认识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2.知道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3.理解新词语“两栖动物”、“冬眠”的含义。教学准备: 1.有关图片:①青蛙卵;②小蝌蚪;③长出后腿而还未长出前腿的蝌蚪;④长出前腿的蝌蚪;⑤刚脱掉尾巴的青蛙;⑥经过冬眠的青蛙。2.把黑板布置成一个大池塘。池塘里有蝌蚪、莲花、水草,有的水草上有蛙卵。教学过程: 一、以谜语开头,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1.小蝌蚪的妈妈都是青蛙吗?(《小蝌蚪找妈妈》) 青蛙的幼体是蝌蚪。蝌蚪以变态而成成体,但蝌蚪有很多种,长大后不一定都变成青蛙。蛙、蟾蜍(癞哈蟆)、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幼体都叫蝌蚪。蝌蚪成长时有的先长出后肢,继而长出前肢,例如蛙;有的先生前肢,后生后肢,例如蝾螈。所以说,小蝌蚪的妈妈不一定都是青蛙。 2.为何“春眠不觉晓”?(《春晓》)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人们常常会觉得困倦,这种现象称为“春困”。“春困”期间,人特别爱睡,往往天大亮,不知醒,所以诗入写道“春眠不觉晓”。 从生理角度看,冬天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和毛孔,  相似文献   

4.
偶尔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首小诗:“学会宽容/也学会爱/不要听信青蛙们嘲笑/蝌蚪/那又墨 又长的尾巴/允许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不同得想起一句话:教育首先是一 种保护。保护孩子固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纯真,保护孩子的求异和“可 爱的错误”保护的前提是宽容。  相似文献   

5.
路石 《家长》2001,(Z1)
美国家庭和学校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素质,他们经常让孩子做“研究报告”。现举几例。孩子上三年级阅读课时,老师会让孩子写“青蛙”。这时。家长纷纷支持孩子们在家里养几只小蝌蚪。孩子们天天观察蝌蚪的生长情况,记下它的变化。孩子亲眼看到蝌蚪长出小腿,一天天长大,变得既不像鱼又不像虫。有一天,它脱掉尾巴成了小青蛙蹦走了。孩子们根据“观察日记”写出上述过程,还在因特网上查动物网站,打印出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用在自己的报告里。  相似文献   

6.
我的日记     
今天天气真好!老师又带我们出去玩。我们来到水田边,发现有许多蝌蚪(kēdǒu)摇着长长的尾巴(wěibɑ)在水里游来游去。我们看着可爱的小蝌蚪,就把它们捉(zhuō)上来玩。老师看见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蝌蚪是青蛙(qīngwā)的孩子,以后会变成(chéng)青蛙的。青蛙是有益(  相似文献   

7.
游戏四则     
小蝌蚪找妈妈准备:9个青蛙头饰,每个青蛙的肚皮上分别写有数字1~9,小蝌蚪头饰若干个。玩法:请9个小朋友做青蛙妈妈,站在“池塘”里,其余幼儿扮小蝌蚪,小蝌蚪胸前有10以内加减计算题。如果计算题的得数和青蛙妈妈头饰上数字一致,那她就是蝌蚪的妈妈。在舒缓的音乐中,小蝌蚪要算准答案,青蛙妈妈要仔细检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妈妈会有好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1.训练孩子追逐跑和躲避的能力,锻炼双腿大肌肉。2.发展孩子的想像力、造型力及绘画能力,锻炼双手小肌肉群。玩法:1.晴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各自的影子,说说它们像什么。2.父母和孩子一起在空地上互相追逐、躲避,做“踩影子”的游戏,避免自己的影子被踩,同时又要努力去踩别人的影子。3.踩到别人的影子者获胜,被踩到的算输。亲子游戏(三) 踩影子@胡嫣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识字写字,读准多音字“教”。2.在边读边表演中,准确理解并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语言的特点。3.借助图片提示,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并尝试演一演故事,提升逻辑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小青蛙捉害虫(适合3~4岁幼儿)1郾活动目标(1)重点:发展幼儿在水中行走的能力。难点:体验并克服水对人体的阻力;(2)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青蛙是水中的益虫,我们要保护它,并激发幼儿参加水上游戏的兴趣。2郾活动准备青蛙头饰人手一份,不同颜色的雪花虫片若干,小桶若干。3郾玩法将大量彩色雪花片(事前经过消毒处理),撒入池中当害虫。小朋友当小青蛙,到水中去捉“害虫”,将雪花片捞起,放入事前放置在池边的塑料小桶内,并要求将雪花片按颜色放置于不同的小桶内。青蛙青蛙跳(适合4~5岁幼儿)1郾活动目标(1)重点:练习浮体、蛙泳手动作。难点:蛙泳手…  相似文献   

11.
一件傻事     
星期天,我在小河旁捉了几只蝌蚪,放在鱼缸里。照理说,我是不该捉蝌蚪的,但是,它们实在太可爱了,有的摆着尾巴游来游去,有的沉在水底休息,有的高兴地互相追赶……过了几天,我有些纳闷:那些长了后腿的蝌蚪为什么没有变成青蛙呢?又过了几天,我在一本书上查佳作展评数数这篇作文中的问号,就知道小作者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小作者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在书本中寻找答案,然后再把这一过程写下来,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同学们,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夏禹)到:“缺碘的蝌蚪不能变成青蛙。”“哦…  相似文献   

12.
大蝌蚪     
一个蝌蚪说啥也不想变成青蛙.它渐渐长大,像草鱼那样大了,像扬子鳄那样大了,像鲸那样大了,经历了小溪、江河生活,直到在大海中畅游,可它还是不愿意变成青蛙.不想变青蛙的理由很简单,换句话说,那些理由在成年人眼里都是不成立的.是这个蝌蚪内心时不时泛起的一种爱的感情,怕伤害了其他的小生命——柔弱的蝌蚪在乎自己的身体变化别危及更弱小的邻居们.西方经典童话形象彼得潘,从窗口到乌有岛上来往穿梭,一个孩子大盗形象解放了我们的心灵.这只蝌蚪的童心物我两忘,要见证真理的源头亦在纯真的光明中.在萧袤的博客上,他说:“童心者,赤子之心也.”  相似文献   

13.
有一只鼓着大眼泡的青蛙跳来跳去。它在岸边玩够了的时候,又跳来跳去,跳到池塘里去游泳……游啊,游啊,当它游得两腿酸困,筋疲力尽的时候,这才想起,应该到荷叶上去美美睡上一大觉呢!这时候从池塘的那边突然游来了一群小蝌蚪。一个个小蝌蚪欢蹦乱跳游得很来劲儿。青蛙眨动了一下它那圆鼓鼓的大眼泡,对蝌蚪说:“哦,向我游过来的你们是些什么玩艺呀,黑不溜秋的,真难看呀!”“怎么,你不认识我们吗,我们是小蝌蚪呀!”青蛙摇摇头说:“什么蝌蚪不蝌蚪,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们,你们从头到脚都那么黑,连尾巴都是黑的,不客气地说,就凭这点我也不会认识你们!…  相似文献   

14.
吕伟超 《师道》2012,(10):54-55
夏日,乡村的早晨,和儿子散步,来到池塘边,但见蒲草如丝,菡萏成花,沐浴在晨曦的清凉里。花阴和柳影,掩映着小鱼、小虾和小蝌蚪们,在水底追逐、嬉戏、幽会,而浮波菡萏,莲花半开,似乎不胜娇羞,窥探这鱼水欢情。初升的太阳,拉长小儿的身影,微风轻抚,泛起翠鳞千迭,写意在一幅“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乡村水墨画里。在画中一角,小儿无赖,正弯腰涉水,不知是采芙蓉呢?还是捉蝌蚪去了。 儿子捉了小蝌蚪,养在一个废弃的花盆里,放在院子里,大人们都不去管它。  相似文献   

15.
周国平曾描述过他看到的一个场景 :黄昏时刻 ,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玩 ,兴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捞河里的蝌蚪。不过 ,周国平认为这种记述掩盖了事情的真相 ,“真相”是 :黄昏时刻 ,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 ,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像捉蝌蚪这类“无用”的事情 ,如果不是孩子带引 ,我们成人多半是不会去做的。我们久已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 ,只做“有用”的事情 ,而“有用”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哪里还有功夫和兴致去玩 ,去做“无用”的事情呢?是年幼的孩子带引成人重新回到了那个早被遗忘的非功利的世界 ,心甘…  相似文献   

16.
夏夜     
夏夜,静悄悄,月亮婆婆带着一群顽皮的星星,爬上了树梢;它们追逐嬉戏,却没有一点声响。夏夜,热闹闹,树上蝉儿在鸣叫,池塘里,青蛙“呱呱呱”吵个不停,蟋蟀在草坪上弹琴,不知不觉,猫头鹰、田鼠、蚱蜢……来到了草坪上,和着蟋蟀的琴声,翩翩起舞。夏夜$浙江上虞市青少年写作培训学校五年级一班@顾涵 @郑志刚!指导老师 @程建龙!指导老师  相似文献   

17.
这一活动整合了科学、社会、健康等领域的内容,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在如何引导幼儿实现活动目标方面,教师所采取的策略不够生动、有效。比如,活动第一个目标是“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基本特征”,但小班孩子对蝌蚪的生长过程并不是非常  相似文献   

18.
二、漫画略赏 这幅漫画取材于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说,水族的霸主宣布,凡是长有尾巴的水中族类都要斩杀;青蛙听了,白天黑夜哭个不停。一个同伴问:“你又没有尾巴,哭什么呢?”青蛙说:“我现在没有尾巴,可是我小时候做蝌蚪的时候是长着尾巴的啊!”同伴听了也无言以对了。这则寓言讽刺了爱抓别人过去小毛病加以打击的人。漫画所表达的寓意也是这样:一个人在宣判青蛙,手上  相似文献   

19.
吴莉菊 《山东教育》2003,(18):31-31
“留白”是山水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画山水时留一些空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像余地,从而达到一种“此处无景胜有景”的效果。如一次老舍先生给齐白石出了一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他老人家依题作画。白石老人只以极简括的笔墨勾出山溪和顺溪水游出的一群小蝌蚪,却没有画出青蛙。蛙在何处?这就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应用“留白”艺术?如何借助“留白”艺术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孔之见:1.借助“思维留白”,激发创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学习、工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情况分析时值深秋,常常有孩子会问“青蛙到哪里去了?”“燕子怎么不见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见,幼儿对动物过冬的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我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时令,设计了“动物过冬”常识活动。内容与要求1.丰富幼儿动物过冬的知识。2.培养幼儿关心小动物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3.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有关动物过冬的录像带一盘(或相关的图片),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