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要与社区教育协同发展,利用好自身教育资源服务社区教育,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教育的模式,满足不同社区居民人群的学习需求,同时社区教育也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践,从协同育人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多方面,提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适宜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公益性、跨界性和主体多元性,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走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协作的发展之路。但我国高职教育在政校企协同合作中,主体联动缺乏内在动力,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刚性制度,人才协同培养缺乏平台支持。产学研联盟具有政校企协同特性,依托产学研联盟的平台优势,可以建立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机制,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域和发展域。  相似文献   

4.
社区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研究多元主体如何共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存在滞后的现象,需要从协同理论的视角探讨社区教育,构建以互信平台为基础的多元参与主体动态协同发展模型,促进社区教育动态、全面、协同发展,从而加速推动全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创新模式,使教育和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从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着手构建协同机制,促进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以及相关资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持续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创新与转型。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驱动力—状态—响应”综合作用,表现为由国家顶层设计与数字技术发展形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驱动力,进而影响了社区教育环境与居民教育需求的状态,并促使社区教育各主体进行跨部门协同。社区教育数字化的主要运作逻辑呈现为:强调普惠便民的设计理念、组织协同联动的主体结构、整合集约优化的教育资源、重塑规范高效的行动程序。面对实践中一系列矛盾,未来仍需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方面因素着手,增强制度设计的现实适应性,提高数字化转型的群众支持性,夯实资源支持的长久有效性,促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育,打造胜任力强、专兼职结合的融合育人教师队伍,旨在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的创新。文章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机构管理协同机制、利益分享协同机制、人力资源协同机制、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协同机制、实习就业与创业协同机制、教研资源协同机制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和接受教育是在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所产生的不同教育模式.然而,创新教育与接受教育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批判地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必须整合创新教育与接受教育两类教育模式,吸收接受教育模式中的养分,营养创新教育模式,发挥两种教育模式的合力作用,以此促进创新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阚丽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107-112
具有公共利益服务职能的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面临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所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应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既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诉求,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推进自身与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还存在的办学理念滞后、治理体系不完善、融合机制不畅、办学定位偏失等问题,应在创新融合理念、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理结构、拓展服务模式等方面推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多元协同路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能够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彼此融合,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推进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具体分析多元协同路径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契合点以及衔接价值,结合当前校企合作情况,教育内容情况,教育理念情况,找出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发展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要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搭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通过内部运行机制,外部支持机制,以及实践育人平台的共同搭建,进一步保障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实现多元协同育人,更好地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教育园区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参与者通过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目标主要与以下要素密切相关:创新贡献度、关系亲密度与创新愿景等。根据协同创新参与者之间不同的合作竞争关系,多元竞合模式主要分为合作模式、竞争模式与交叉模式等。高职教育园区应在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继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共性是建立两类教育互动机制的良好基础。两类教育要在办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适用、创立学分银行等方面实施系统化管理,做到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优势互补,形成一套新的独特的互动机制,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必须在自我发展中融入社区教育的发展,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最大化,思路在于:在政府主导下,把一部分区域性高职院校转换为社区学院,为社区服务;根据社区的需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广泛开展不同类型人群的教育培训;社区向高职院校聘请教师、租赁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实现高职教育的部分功能延伸至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15.
加快高职教育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教育重要的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高校要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建立科教协同和团队协同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形成以赛促教、以项目促教的成果导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产教相融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促进教育课程体系、教育培养目标、师资力量和协同平台的融合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各环节紧密相扣、协同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社会创新潜力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两者融合发展还存在认知不全面、课程设置分立、管理机构融合性不强、实践课程创新不足、实践平台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打破传统管理机制促进协同融合、构建教育课程融合体系、打造融合型教师队伍、搭建共享型实践平台、构建递进式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的有效融合,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实现育人创新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加快转型升级,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协同创新为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应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转变发展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政府决策部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这种环境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中,协同育人是其中的核心概念.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缺乏产学研用的协同效应,需要着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突破传统惯性的制度障碍,体现高职教育协同育人开放性、整体性、互动性和政府主导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效用.  相似文献   

20.
公民教育与社区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属的教育,但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公民教育是促进社区教育、社区发展的有效举措,社区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又必须依托社区教育才能全面深化改革,促进自身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科学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