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大学生管理主体中既包括管理者,同时也包含被管理者,管理者主体与被管理者主体之间具有相关性与统一性,并彼此构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的本质属性。大学生管理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以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对大学生管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对大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是实现管理水平高效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在越来越多领域被认可和应用,有不少学者提出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淡化传统的科层体制下的等级色彩,赋予被管理者以更多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认可和应用,有不少学者提出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淡化传统的科层体制下的等级色彩,赋予被管理者以更多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是认为管理者是强势,被管理者是弱势,被管理者总是受管理者的随意摆布,这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严重曲解。事实上,管理者更多的时候是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妥协。所以,有人提出,管理就是管  相似文献   

5.
教育管理的客体论与主体论华南师大教育系黄崴一客体管理,指在教育管理中把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管理者是主动的,而被管理者是被动的;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地位上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处于权威地位,而被管理者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处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主体是通过主体间性交往所达到的既实现人性的张扬,又实现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的状态.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交往的真诚.但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存在着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主体性生长的过程,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保护式主体间性模式、民主式主体间性模式和服务式主体间性模式.  相似文献   

7.
傅登顺 《教书育人》2008,(10):10-11
人们总是认为管理者是强势,被管理者是弱势,被管理者总是受管理者的随意摆布,这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严重曲解.事实上,管理者更多的时候是对被管理者的一种妥协.所以,有人提出,管理就是管理者为被管理者提供或者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问和发挥个性特长的机遇.也有人提出,低层次的管理是人治,中档次的管理是法制,高层次的管理才是文化管理.所以创设"空间和机遇"也好,"文化管理"也罢.其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是对立与冲突,而是对话与合作.通俗地说.管理就是妥协,学校管理更需要妥协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1前言 情感管理,即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情感管理最能体现管理的亲和力,其核心是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消除被管理者的消极情绪,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塑造者和被塑造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影响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和生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合作,主体交往充分展开,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多元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人际关系。要建立这种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平等原则和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目前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目标的实现 ,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管理为保证 ,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立足于调动每一个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 ,目标管理法应该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首选方法。一、主体管理 :素质教育目标管理的前提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要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管理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 ,学校校长和教师是管理者 ,是教育目标的制定者和操作者 ,他们的任务是具体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因此 ,不容置疑 ,他们是素质教育目…  相似文献   

11.
以马克思对主体性的论述为依据,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之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管理的主客体维度,二是教育管理的主体间维度。然而,教育管理世界的活力和丰富性在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知识体系中被窒息,教育管理被理解为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并特别地理解为二者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导致了教育管理主体性的丧失。教育管理回归主体性,意味着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要发生根本变革,同时教育管理在理论内容、知识基础、认识方式等方面也要产生一系列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在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落实到幼儿园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作为园长我们开始反思,日常管理是否限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信心与创造性呢?长期以来,园长与教师之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任务,是监督人正确地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园长与教师之间就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然而,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越来越需要园长对他们的关注、信任、理解、支持与引导,而不是控制。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具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于是,对于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我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蔡立新长沙交通学院1管理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管理是一种服务,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所共同进行的活动。在这个系统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是双向共同的活动,他们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所以,...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们大多数学校教育管理仍以“管理者为中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只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过于刚性的教育管理.特别容易引起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对抗,导致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紧张,甚至抵触与对立,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和突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我们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5.
西方管理学的重点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单向激励,基于和合文化的中国式管理,为了确保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够围绕同一和合主题、趋向一致的和合目标、追求共赢的和合利益,则更为重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合互动的双向激励。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卡门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被管理者被分成四个阶段,即不成熟的被管理者、初步成熟的被管理者、比较成熟的被管理者和成熟的被管理者。这些学校中存在着的一定数量的“不成熟的被管理者”和“初步成熟的被管理者”,也就是教师“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7.
刘将  周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12-114,13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转变.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其中必然存在着主体间的问题.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表现为主体间的双向度的关系.心理学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是按照交往理性的要求寻求一种交往关系,要求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被研究者之间开展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转变.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其中必然存在主体间的问题.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它表现为主体间的双向度的关系.心理学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是按照交往理性的要求寻求一种交往关系,要求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被研究者之间开展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公平问题一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它像杠杆一样调节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又章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出发,分析了档案馆管理中实施“公平理论”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在档案管理中实施公平理论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一、管理理论、观念误区1 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对立观管理是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我国教育理论界特别是实践领域 ,对管理的理解多是从字义上、从文化角度上加以理解的。“管”就是“主宰”、“主持”、“包揽” ,“理”就是处理事务。管理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制、控制或制约。中小学管理就是校长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这种观点强调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对立性 ,忽视了二者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一面 ,忽视了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 重外轻内的功能观学校管理的功能是全面的 ,既有外部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