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讨了瑜伽现代化过程中精神实践的认知转向与推广模式转型及其影响。瑜伽在传统文化环境中是印度本土宗教中实现宗教目的的修行方式,是传统哲学中达到自我完满状态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离群苦修达到“梵我合一”的手段。在现代化过程中,瑜伽通过融合心灵哲学、引入世俗目标、融入现实生活等方式实现了精神实践的认知转向。在现代瑜伽推广过程中,通过增强主体的多元性、形式的时代性、内容的功能性等方式实现了推广模式的转型,为世界“瑜伽热”提供助力,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医养生理论与瑜伽的基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分别从瑜伽的"形"、"气"、"意"分析修炼瑜伽的养生价值;以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经络"、"精气神"等学说作指导,在创编功法和锻炼中让中医的传统文化在瑜伽养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沐 《收藏》2007,(12):58-67
境由心造是人们对李健强的绘画艺术在赏析层面的一种表读,而在内心追求方面,他却一直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向前行。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化中,境界始终是人文精神中一个最高的标准。所谓至高“境界”,概指人的精神及认识所达到的一种万物归一的无对之境的状态。中国文化的境界中,最为关键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纵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虽然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但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文化精神,而是不断地吸收、改造和消化外来文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境界的高度有关。境界所蕴涵的这一文化和精神价值,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这块土地上,使人们正大而光明地去追求内在充实、宽大无边的精神状态。实现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至高境界是文人学士的一种至高的文化理想。追求表面而不讲究内心修炼,再华丽的外表也是满身俗气,与境界无关。不重浮光掠影,重内在,不外露,这可能是所有伟大精神的共性。现在,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就很难具备识别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当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境界,就自然只能看看表面,无法深入到精神层面。为此,李健强要走的是一条沿着文化精神的向度,不断悟修、用心造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瑜伽冥想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印度传说,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瑜伽术流传于喜玛拉雅山区。而瑜伽这个词源于梵语(Y oga),意为连结、联系之意,是为了达到冥想而集中意识的方法。《石氏奥义书》认为,瑜伽是“坚定地控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瑜伽经》也说:“瑜伽是控制心识的活动。”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瑜伽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严持戒律、调息炼气、凝神冥想等。《瑜伽经》提出瑜伽有“八支行法”即八个部分:禁戒、持戒、坐势、调息、制感、持摄、静虑、三昧。佛教中有许多经典,或涉论瑜伽,或专研瑜伽,使瑜伽成为佛教修炼方法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李迎  黄聚云 《体育科研》2012,33(6):68-73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瑜伽媒体传播现状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瑜伽媒体传播越来越脱离瑜伽传统的精神内涵;(2)女性化倾向严重,女性成为媒体传播的焦点;(3)片面强调瑜伽的身体功效,促使其面临“异化”。据此认为:消费主义作祟、市场解构、审美泛化等深层原因导致了媒体传播偏颇,受众认知“单向度”,进而阻碍我国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对“请进来”的优秀体育文化,应更加客观与理性地对待,避免其成为消费主义的附庸,同时,也为我国体育文化的“走出去”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6.
王志恩 《武当》2006,(2):14-16
“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概念,也是养生修炼中的重要要求,道家追求“延年益寿”,讲求“顺则生,逆则亡”,用“顺”来运用于身法、行气、拳式、推手、散手, 也即太极拳之秘要。  相似文献   

7.
试论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思想内涵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间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如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与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都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奥林匹克运动对和平的追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贵和谐,尚中道”均蕴含着和谐思想;保护环境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绿色奥运”的理念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同样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诸多相通之处是二者对接、交融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对接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涛 《精武》2012,(6):85-86,88
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过程中的文化成因进行研究。认为:人类早期的身体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雏形;而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了各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风俗习惯、原始信仰等文化观念与原始的身体活动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的形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哲学也引领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追求;尤其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9.
龙振宵 《精武》2006,(10):10-10
修炼瑜伽不是追求高难动作,不是即兴发挥,更不是什么宗教仪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瑜伽是严肃、神圣的修行活动,有严格的程序和要素。如果你还不很了解,请详细阅读下文。一、修习步骤1.去除束缚身体的衣物与饰品,排净大小便,洗手,更衣。2.铺好瑜伽垫,准备好毛巾。3.播放音乐。4.双手在胸前合十,暗示自己开始练习瑜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养生体育从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至今,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派生出许多流派。究其主流,都是以各种身体运动配合呼吸,达到“内外交修”的目的,其基本理论都是传统的中医理论。从文化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特质是统一的。中国养生体育的这种特质,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我”的态度是“家族本位、以人伦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家族、社稷为中心,围绕着父母、兄弟等应尽的人伦道德来考虑。因此,不可能出现古希腊那样对抗激烈,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竞技体育,只能发展进行个人修身养性的养生体育。另外,老、庄的“无为而治”观,追求无思、无虚、无为,达到个体和大自然混然一体,这种复归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养生体育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修炼过程,都要求“无意识”,从本质上看是“无为而治”观的一种表现,其刻意追求的是老、庄提倡的彻底复归自然。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对于未来社会,即使不考虑它防病、治病的实际效益,仅从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保持人类精神健康来看,也有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试论瑜伽的美学特征及瑜伽教学中美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美学角度出发,依据瑜伽本身的特征,详细地阐述了瑜伽的姿态关、健康关、外在的环境美、内在的心境美以及瑜伽的音乐美等美学特征,充分诠释了瑜伽美的特质,体现了现代人对关的追求,同时进一步阐述瑜伽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关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对瑜伽功能及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瑜伽作为一项即古老又年轻的健身项目,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瑜伽(Yoga)是梵文的音译,它以悠远的音乐为铺设意境,展开对心灵的滤化和身体的拉伸,最终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爱瑜伽,本文对瑜伽的功能及特点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剖析瑜伽流行的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瑜伽运动,通过对瑜伽在中国流行的社会背景、自身的魅力与健身价值、流行的社会心理因素、商业化运作与推广等四个方面对瑜伽在中国流行的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瑜伽流行的原因和产业化推广的经验。从瑜伽的流行反思中国传统健身术(如:气功、太极拳)的失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推广提供一点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土家摆手舞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虽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土家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保护上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因此,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挖掘、抢救、保护的力度,使土家摆手舞文化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为土家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5.
瑜伽最早起源于印度,是一项较为优雅的健身项目。在瑜伽练习过程中,能够放松人们的身心,在某种程度上,瑜伽文化具有一定的审美、应用和哲学价值。帮助人们通过意识提升,进而发挥潜能的一种哲学体系。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不断发展,瑜伽成为国内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一方面,它能有效地培养身体的自然美,获得高水平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它能唤醒人们的巨大潜力,得到自我实现。文章通过对瑜伽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阐述了瑜伽文化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瑜伽的养生意义。  相似文献   

16.
瑜伽在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全球化语境中标上了自己的“商标”,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本文通过对瑜伽文化盛行的研究,得出身心双修是瑜伽盛行的核心因素。瑜伽的传播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启示:瑜伽文化全球化的关键是在于瑜伽文化在近现代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所做出的新的价值选择;文化互补是民族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契合点;和而不同是民族体育文化全球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瑜伽练习对小学生的作用,本研究从小学三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四个班,共327人(年龄为9-10岁),分为对照组(2个班)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实验组(2个班)则进行为期6个月的瑜伽练习,同时要求把所学到的瑜伽健身法带入家庭,形成教学互动.结果显示:瑜伽形体练习不但可以增加小学生的心肺功能,改善学生的柔韧性,有效缓解各种不同程度的紧张与压力,更为重要的是扩大了课堂的外延,不仅达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目的,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瑜伽练习和健身跑对女大学生免疫力的影响,通过8周练习前后对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测试对比,得出结果:瑜伽练习和有氧健身跑均能提高IgG、IgM、IgA三者的水平,但两种练习方式对练习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瑜伽练习组IgG高于有氧健身跑组,且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瑜伽练习组IgM和IgA均高于有氧健身跑组,且两者差异显著(P〈0.05)。提示瑜珈练习较有氧健身跑提高免疫球蛋白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理论从文化共享性、文化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四个方面研究分析近年来在我国广泛传播的瑜伽文化,发现瑜伽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共享性是瑜伽兴起的核心因素,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是瑜伽盛行的前提,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是瑜伽流行的关键因素,多层次交互作用的传播模式是瑜伽风靡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改变着包括武术在内传统文化的生存区域和发展空间。因而面对武术文化发展的诸多困惑,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生态视域审视和研究武术文化生存和发展状况。文章对学术界关于武术文化生态研究成果做一梳理,探讨了武术文化生态的内涵和研究缘起,对研究中的武术文化生态现实问题和如何传承发展做了较全面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以期用文化生态学的维度审视目前研究瓶颈,展望发展趋势,为武术文化的生存区域和发展空间寻找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