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估传统     
传统作为文化的积淀和生成,构成人的文化坐标。理解“传统”有两种可能的视野:在本体论意义上,传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可称之为“文化传统”;在知识论意义上,传统则充当被变革、被超越的对象,可称之为“传统文化”。对文化传统的自觉捍卫,其意义已超出了保守与激进之争。轻蔑传统,终将被历史所轻蔑。  相似文献   

2.
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中华民族有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但和谐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是一种现代文化,需要我们在现代条件下精心培育。[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大学文化以“做人”为核心问题,西方大学文化则在源头上体现了对“求知”问题的关注。近代历史上我国大学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两种文化变革模式,都没能真正取得成功。应当在认识上恢复对我国大学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以珍视与辩证地态度审视我国大学文化传统,根据时代特点在对我国传统大学文化关注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丰富对“做人”问题中“人”的理解,构建适合现代大学生长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全书共分“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和“发展先进文化”四个单元,其逻辑顺序是:先从一般意义上以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为起点,进而介绍了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再从个性方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全书的落脚点。第一、二单元是从共性方面介绍有关“文化”的相关知识,可合为一个小专题,第三、四单元相应地列为第二、三小专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以人伦道德融摄一切的“道德型”文化。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原因尽管复杂多样,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即“以德配天”的观念和宗法制度,它们同时构成传统“道德型”文化的“形上”根源和“形下”基础。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是深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比类逻辑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维特点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思维逻辑可以概括为“比类逻辑”,这种致思方式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思维特点影响深远。本文梳理了传统比类逻辑的构成要点,分析了比类逻辑与王权专制思维特点的关系,并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立场上,对于这种文化遗存的深层影响做了剖析。指出,作为文化遗存的“比类逻辑”思维特点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思维在某些层面或某些地方还滞留在中世纪,这是解读当前一些政治文化现象——诸如对于政治权力普遍崇拜和挥之不去的“个人迷信”等等的深层传统文化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湖笔是以发源于湖州并以传统的湖笔生产制作工艺生产制作,具有尖、齐、圆、健等四大工艺特色且以“湖”(湖州)字冠称的毛笔。“湖笔文化”和“湖笔文化研究”,是“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中国物产文化”--“中国笔文化”下的一个分支课题。研究“湖笔文化”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子系统或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从而发现和把握它的内涵。湖笔物质文化包涵特殊的原料、器械、工艺、工人等;湖笔精神文化主要指“湖笔”的属性认识、工艺流程 、形制标准、美学追求;湖笔的制度文化涉及制笔行业的协调、联络,以至管理、领导的组织和有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借助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背景,“读经热”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升温。所谓的“经典”到底是民族文化的根还是精华与糟粕错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舍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对构建数学课程育人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四环”教学策略,深入挖掘数学文化教学价值,分析与课程有关的素材,在课堂上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学科育人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是指数千年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文化遗存,这些当然要继承。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中更根本、更本质、更稳定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取向,就中国文明而言,这样的文化传统无疑是几千年的皇权专制主义。鲁迅“反传统”反的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事实上,鲁迅在继承传统文化上一直是不遗余力且颇多建树的。鲁迅从未打出“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旗号,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许多保存、继承传统的事;因此,鲁迅反的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文化传统”。因为对皇权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始终葆有深刻忧惧与高度警惕,有时难免连带着对传统文化显示出一种极端的态度,但这些极端化的表达不宜坐实了来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型反映了其内在文化印痕的分娩。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课程建设出现了本土化意义上的缺失与无序,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冲突上。课程研究为了实现其内在文化由“虚无”向“实体”的转向,着力于从传统文化的渊源中探寻自身内在生长点,以求在民族特色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由此,肇始于过去,融适于现在,指向于将来的文化本土性建构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5.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似或历史延续性质。一般说来,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传统”和“民族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等概念。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所以,说“民族传统”,就是指该民族的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也往往是就一个具体的民族而言犤1犦。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传统文化是外在的一些客观东西,如器物、典章、制度等,而文化传统却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东西,如人的精神、心态,或者说是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心理并影响其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焚书坑儒”,采取了政治,法律等强制性手段统一思想文化,背离了宗法社会的文化传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统一思想文化,顺应了宗法制社会的文化传统。秦皇汉武的文化政策都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看戏     
昨晚像拉壮丁似的被院里抓到礼堂看京剧,其实很不情愿,因为我本人虽渴望传统文化的复兴,反对“文化侵略”,但由于对文化实在没有研究,涵养不高,所以也只是停留在感情上,只希望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去发扬光大。对于京剧这样的国粹,实在无力欣赏。  相似文献   

19.
试论新时期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立场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文化“血缘”相关,以“立人”为共同的旨归。教育的文化选择对其本体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的意义。从推动本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在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上,应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建立和保持必要的张力,合理的整合是其必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晚清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中,1894—1895年的中国甲午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节点。在文化传统中,信仰和崇拜的因素很重要。在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与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问题上,又有着“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破坏和发展问题,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则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近代以来的批判传统及现代化过程中隐含着两个问题:一、如何重新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