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文化体现在产业层面和文娱层面,而更为重要的体现是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打造青岛和谐、温暖、幸福的文化形象,赋予城市持久的文化魅力。在志愿服务工作上,高校具备开展优势,也负有相应的社会责任。应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让志愿服务精神进入大学生价值理念,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大学生将成为播撒志愿服务精神的使者,他们的志愿活动将促进和谐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志愿精神是自愿、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我国志愿精神产生于传统的仁爱思想,随着公民社会的兴起而不断传播和发展。志愿精神有效推动并促使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对践行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承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形成的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魏特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者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和谐思想都有程度不同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颁布,高校在贯彻实施中,要把志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志愿文化建设要围绕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的和谐发展来进行,并对如何建设志愿文化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创建、发展和内涵延伸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互通性和可融合性,是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和谐统一体。武汉作为现时的“大学之城”,未来的“志愿之城”,探索将高校志愿者以不同的志愿服务形式有效地整合于城市精神教育实践之中,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与城市文明创建、与学雷锋常态化相结合之路,通过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城市中的志愿者,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成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对进一步丰富武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所要求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8.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界定 在中国几干年的历史长河中,“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4个层面的内涵。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校则必须建设和谐校园,而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及和谐社会观念在中国古代便已经产生并有丰富内涵,影响现今和谐社会的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的提出与我国社会建设现状相关。需要通过人、执政党、文化及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改变,寻找实现和谐的路径。而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挖掘和合文化的积极因素,以规避市场经济机制的消极效应。这要求:树立尊重多样性的世界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正视差异性、体现包容性的人生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确立主导性文化的价值观,建设具有现代性的和谐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学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产生于大学校园,体现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建设.本文对大学生群体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措施与途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代纪念性建筑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凝结着空间与城市发展、与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具有很强的城市文化标识功能。栈桥是青岛最典型的纪念性建筑,它既是青岛早期城市空间规划的陆海中心,也是城市的起点;其建筑形制虽然简单,意义却格外丰富,是历届政府展现施政理念之所;作为一处公共空间,它呈现了都市日常生活的缩微图景以及人们的景观意象表达,其境况又往往与青岛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是一处典型的政治空间,体现着空间与权力的互动关系。栈桥具象而浓缩地揭示了青岛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样态,是理解这座城市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弘扬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应从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相关保障机制、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建设等途径来推动。  相似文献   

14.
谭琦  张俊龙 《教育探索》2012,(3):107-109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高等教育意识形态的要求和导引,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进程中,大学文化必须充分发挥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作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在实现这和谐的过程中,要消除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群众权利的要求;要消除人们只顾发展经济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旧观念。树立起绿色经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一种体现和谐、追求和谐、努力实现和谐的文化建设.从目标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谐理念的过程;从途径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性;处理好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突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处理好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处理好推进与提升之间的关系,提高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必须体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新人的伟大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备的社会条件;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多次强调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建设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各个层次的和谐建设与之呼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救援抢险、大型活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政治价值.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培育志愿文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看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相互比较、交流的过程;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增加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积极开展文化对话与交流,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