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有不少学校纷纷出台规定:教师在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将会给予一定的奖励。此项规定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但是,有些学校当教师真的拿着发表过的文章去“领奖”时,学校领导却“翻脸”了。理由是:这些文章不是论文,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国内不少高校在科研奖励上不惜大手笔、高投入,根据学术刊物级别对教师发表论文进行高额奖励,一篇学术论文的奖励低则千元,高则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在某高校,  相似文献   

3.
脚踏实地走科研兴校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苑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几年来,先后实施了区B级课题“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市教研室课题“探究性语文阅读学习”。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钻研精神,近年来,不少教师在全国、省、市、区发表过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都为我校进一步走“科研兴校”之路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为学校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60年代起.科研一直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指中小学教师,下同)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在国内外都很普遍。在对中小学校的长期观察和研究中,发现科研对于教师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部分教师借学校改革之际积极参与科研,使自身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有不少教师从事的是“假科研”,不但不能起到促进教师发展的作用,反而成了教师发展的绊脚石。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这一“双刃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文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曾经有一段时间,W校教育科研是个薄弱环节,教师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目也寥寥无几。为了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制订奖励制度时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作为重奖项目之一。按照规定,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教育论文、随笔可获30-50元奖金,发表一篇教学辅导类文章可获20元奖金。奖励制度出台后,教师们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非常高,不仅因为奖金的诱惑,更重要的是搞教育教学研究得到了重视。几年过去了,学校领导怎么也没想到,上学期该校教师L发表了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和一百多篇教学辅导类文章,对照奖励细则,仅此一项可获得近三…  相似文献   

8.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眼下“科研兴校”或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由中小学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各级教育科研规划项目数以万计,有的学校研究课题多达数十个,“人人有课题”在不少学校并非是一句空话。在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使之健康发展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了。一实际左右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有这样三股不同的力量:“研商式”的炒作、正统的“学科规训”与“行动研究”的倡导。  相似文献   

9.
《教育情报参考》2008,(2):11-11
北京教育学院顿继安认为,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对教师进行考核、评比、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之间也会在这方面进行攀比,这就在无形中为教育科研涂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据调查,在北京市的中学教师中,有49.5%的人做研究是为参加评选或者为评职称。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学校与专业研究团体合作的正式立项课题研究中。为附会学校“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教师要“临时抱佛脚”拿出一些所谓的“研究课”来应景。这样的研究非但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而且会给教师增加不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少学校的行政领导和教师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纷纷提出了“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表面上也轰轰烈烈地启动了不少研究课题。但据笔者多年观察发现,在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科研素质不足  相似文献   

11.
当前许多青年教师一谈教科研,就与某某教师做了多少个省、市级课题,发表多少篇论文,获了多少篇奖等成果联系在一起,仿佛教师搞教科研与“写论文”画上了等号,似乎发表论文就是老师“教科研成果”的唯一追求。于是给人造成的印象是,论文汇编和论文发表越多的学校教科研成果也就越大,为此一些学校开展教科研实际上变成了“写教科研”、“编教科研”。  相似文献   

12.
我校开展丁有宽读写结合实验10年,实验班级有的已经进行了一个大循环,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培养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有的获得“南粤教坛新秀“、市“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培育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的作文、美术作品、书法作品等分别获得各级奖励,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涌现了一批优良的科研成果,不少教师的教改论文在有关报刊发表,并被收进论文集正式出版;教师自我设计和制作了读写结合教材配套辅助教学软件……可以说,读写结合教改实验已在我校深深地扎下了根,不断地开花、结果.学校被评为“丁有宽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示范单位“.……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不少基层学校都有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龙头”课题。如何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龙头课题中去,是摆在许多学校行政领导和教育科研指导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我在从事学校教育科研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深切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广大干部和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近几年来,各地在组织发动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中创造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一校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关键。实践说明,只有校长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改、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转变了“工作忙,没时间搞科研”,“教师水平低搞不了科研”等错误观念,明确了校长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带出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才能走“科研兴校”之路。如“科研开路,办出特色校”、“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研管理轨道”的提出,便是…  相似文献   

15.
当前,“科研兴校”和“教师即研究者”等观念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更是要求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成为直接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但在很多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更多地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口号的层面上,从事教育科研并没有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不少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际效益也十分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少中小学教师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主体,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育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科研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取得。在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6.
研究型教师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很多中小学也纷纷仿效大学.把教师参与科研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也不乏学校硬件规定教师必须每年发表多少篇文章才算合格。因此,在“研究型教师”的旗帜下,广大中小学教师把科研和论文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完全忽略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即课堂教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今天,“科研兴校”已经成了不少学校最响亮的战略口号和最自觉的实践行动,而“做一个科研型的教育者”也成为许多普通教师的崇高追求。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已经远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正在变味。教育科研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科研,而正在沦为“伪科学”。 “伪教育科研”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9个方面: 一、眼睛向上,追赶时髦 大约10年前,上级有关部门强调各学科教学都应体现德育渗透,于是,有位生理卫生教师便申报了一个“生理卫生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课题,一年后  相似文献   

18.
"以科研为先导,向科研要质量"虽然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一些学校说一套、做一套,校本教育科研还是停留在表面,"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抓起分数来可以不要",使校本教育科研没能真正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从未真正尝到其中的乐趣,校本科研在不少学校还是徒有虚名。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教师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很多中小学也纷纷仿效大学,把教师参与科研以及发表论的数量作为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尺度,甚至也不乏学校硬性规定教师必须每年发表多少篇章才算合格。因此,在“研究型教师”的旗帜下,广大中小学教师把科研和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而完全忽略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即课堂教学。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有一种功利倾向,即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搞科研,而是为“研”而“研”,为“写”而“写”,为评职称或装点门面搞科研、写论文。其具体表现为:选题脱离实际,所选课题或者很大,或者自己很不熟悉,根本研究不了;不注重研究过程,只是到最后交一篇文章了事;编、抄严重,弄虚作假。其结果,文章虽得了奖,但自己的实际问题一点儿没解决。不少学校在介绍本校科研工作如何先进时也只是说有多少篇论文获奖、发表,而从不说通过科研本校教师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多大提高,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