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根源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然而许多障碍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因素,对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因此,应该做到改革户籍制度,打破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强乡镇企业活力,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规范各类中介组织,拓展农民对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城乡差距一再拉大,农民贫困的警钟一直未停,目前解决好农民贫困问题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民与土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必然少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本文主要从农村土地制度这一视觉出发,来解释农民难以致富的原因,分析了当今农村土地制度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并且提出了一些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便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许多学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本身,从政府角度就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许多分析,但笔认为,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更多地从农民角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出发来分析,因为流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本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主要问题,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应有的政策目标与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6.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因为农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回报率过低。农民拥有的土地、劳动、技术、制度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供给状况,制约了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农业利润率低导致农民要素回报率低,而农业用地回报率低又造成农村利润率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制约着农业用地同报率。所以,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缓解土地同报率降低趋势,进而缓慢农业利润降低趋势,从而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当前,所谓“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农业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农民不能从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得到实惠,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农产品的供求局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拉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远不及城市居民。不堆看出,“三农”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迄今为止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下达了七个,虽说这七个一号文件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始终是其中一再强调的关键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与发展之所以成功,根本动力在于以土地两权分离、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的适时变革与适度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之所以再次成为社会各界与中央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严重掣肘,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与农村土地制度运行的不协调。可见,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青年学者、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冯继康教授的《“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一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世的。本书以新视角、新思维,对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与观点,是近几年研究“三农”问题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依笔者之见,其创新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9.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指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实质是指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农民增收的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的根源,也有现实的原因。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共同努力,“三农”问题是决定现代化三步走战略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是成功的,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发展企业型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不稳定、不完整,农户土地收益权残缺,农民和农民集体没有事实上的土地处分权.要使农民真正拥有土地产权,就必须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放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把土地的所有权完整地交还给农民.实现农民对土地的私有制,明晰土地产权,有利于形成农民对土地的稳定预期,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湖南省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区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68.0%的农民的土地价值意识非常强烈;45.3%的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非常淡薄;71.9%的农民的土地依赖意识非常淡薄;城市化是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动力;当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在总体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理性实用主义”等特点;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土地意识变迁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相对效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民非农就业质量等也直接影响着农民土地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按人均分土地使用权,导致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生严效率低下,同时还存在着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或缺失,农民的合法收益无法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完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的弊端。为此,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上,应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开展农地产权的市场化流转,在合理流转的基础上,促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建农民产业协会。  相似文献   

14.
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依法、自愿、合理地流转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与意义,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思想的局限性、活动区域的固定性、土地用途的专一性等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因此,要采取必要对策,消解影响和制约因素,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盘活土地资源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激发了农民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限制了土地产权的充分利用。我国《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应进一步完善与土地产权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找回村社:农地收益与农民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地制度安排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农地只能用于种植大田作物,在户均不足10亩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下面,农民最需要的是获得进行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生产条件,是生产方便,而不是抽象的土地权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中,应当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民使用权的平衡,应当实行兼顾稳定、适当调整的方针,应当坚持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提高农民素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夯实农村义务教育根基,提高农民基本素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增进农民专业知识和技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建立高校与农村联姻体制,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实行“农村志愿者”计划,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变的基本特征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别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决定着变迁的基本方向。主要的理论观点有:消灭一切土地私有制、土地集中兼并与农民两极分化、土地的公平与效率、土地福利化分配与国家粮食安全、土地私有化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等。进一步澄清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对于进一步深化农地产权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论证了制度安排的实质就是权利的分配、产权的分配。所以,实现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公平与效率也必须从产权分配改革入手,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上解决土地所有权虚王的突出矛盾,从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立法上保护农民的利益,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持上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贫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贫困,而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有限的土地承载的劳动力过多。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今后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改革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