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一轮”     
鲁迅《祝福》中描写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一轮”,课本注解“转动一下”。把“轮”做“轮转”解,这是有根据的,如《吕氏春秋》中《仲夏纪·大乐》;“天地车轮”,便是一例。《越谚》有释:“轮”作“(?)”,解为“(音)轮,思也。又,(?)-(?)”。章太炎的《新方言》有注:“(?)”也作“仑”,浙江方言令人自省曰:肚里仑一仑,或叫(?)-(?)。(?),即“校”,音ji(?)o(较),如常言  相似文献   

2.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披文入情,这三篇文章均“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清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卷五引)颇显了一个“情”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惟其如此,这三篇抒情杰作的抒情艺术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出师表》:披肝沥胆,痛切陈情一篇八百字不到、看似平淡无奇的《出…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其相同之处大体有三:感情真挚,均自肺腑流出,绝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嫌,感人至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苏轼把此二文与《出师表》…  相似文献   

4.
综“累”字别解《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汉语大字典》:累lei《集韵》伦追切,平脂来。微部。1、绳索。也做“缧”。《庄子·外物》:“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成…  相似文献   

5.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大凡抒情性强的文字,都是作者情动于衷而形诸笔端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相似文献   

6.
“自疏”     
《屈原列传》中“死而不容自疏”一句,高中课本五册注释为“虽死而不肯苟且疏忽”,把“自疏”解为“苟且疏忽”,似近望文生义。我认为“自疏”一词原出于《离骚》:“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这里作“自  相似文献   

7.
我读了李文同志《释“步走”》一文(载《江苏教育》中学版1961年第12期),他把“沛公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等四人特剑盾步走”这句里的“步走”释为“逃跑”,似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这里的“步走”解为“逃跑”,是对的;但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便类  相似文献   

8.
这条成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刀目张。”全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因一“举”字,产生了异议,影响了对全句的理解。如:《现代汉语辞典》解为:“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汉语成语小辞典》解为:“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都张开了。”两部辞书,都把“举”解为“提起”。实际的情况是;把“纲”提起,网眼不但不能张开,反而闭合得更紧了。这是有悖于郑氏原意的,而且理论上也说不通。查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辞典》:“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都张  相似文献   

9.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这三篇都是流露了强烈  相似文献   

10.
“累”字别解 《淆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一直传颂至今。多年来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原文“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课本注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仔细考究文中“累”字,有“绳索”义,直接指俘虏,本人甚感疑惑。于是我翻阅了几本工具书,把其中的类似的解释仔细地分析对照,发现句中的“累”字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11.
“行”解     
《童区寄传》“行牧且荛”中的“行”,课本注为:“从事,做.”笔者认为这样不妥.先看“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牧①放牧牲畜.”《辞海》“牧①放饲牲畜.”这里“牧”都是被解作动词用.结合课文应解为“放牛”.“荛”,动词,打柴.“且”作连词,表示“牧”与“荛”之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一边……一边……”.由此可知,课本“行”的注解是讲不通的.《中华大字典》释“行”“⑤适也.见【广韵】.《辞海》“适(?)⑤正(?)”作副词用.表示  相似文献   

12.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正李密《陈情表》授课伊始,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导课,而是在淡淡的古琴配曲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我适时地引入了赵与时评价《陈情表》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正当我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观点梳理】《陈情表》是千古传唱的名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人们将《陈情表》视为彰显孝道的经典。但近年来也有读者的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他们独特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是:弱势者的困境解脱——学习《陈情表》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16.
读了李壮鹰同志所写的《关于“西行”中“山裁万仞葱”辨疑》一文,感到他读书仔细、认真,他深入钻研的精神很值得自己学习。但是,对于他把“裁”解为“削”,把“葱”解为“青葱之色”的结论,则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和壮鹰同志一起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7.
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了一篇经典古文——李密的《陈情表》。该文虽不满五百字,但文情并茂,历来被评价甚高,被誉为三篇“读之必哭”的妙文之一(宋代学者赵与时《退宾录》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相似文献   

18.
《考试》2007,(9)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感人的美文。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听到几位教师讲《狐假虎威》一课时,对“老虎被蒙(m(?)ng)住了,松开了爪子”一句中的“蒙”字,都把它作为“半信半疑”传授给学生。同其依据,答曰:出自《教参》。认真读一下《教参》,书上并没有把“蒙”字解释为“半信半疑”。而是在指导理解“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这个句子时,注了“老虎对狐狸的谎言半信半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古文今译的意见。一、要分清句读。《狱中杂记》“今天时顺正”一句,是读“今天一时顺正”呢,还是读“今一天时顺正”呢?显然后一种读法是正确的。这里的“今”是指“今年”,“天时”是指“天气”,“顺”是“适合”,“正”指“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