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认为,退缩性行为是一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它包括行为抑制、社会退缩及社会性孤独等所有行为和情绪表现。行为抑制是指儿童在社会的和非社会的情景下表现出的害怕、退缩的气质特征,实质为胆小和探究动力缺乏;社会退缩是指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实质为社会适应不良;社会性孤独则是指被同伴拒绝,远离社会而表现出的消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2.
社会退缩行为泛指社会情境下的独处行为,指在同伴或他人在场的情境下,儿童不参与同伴交往或游戏活动,而这种行为不是暂时的,具有跨时间、情境的一致性,即无论在陌生环境还是熟悉的环境均表现出一贯的孤独行为。本文将从两个幼儿的案例中分析他们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邻居家的乐乐最近经常拒绝上幼儿园,害怕与老师、小朋友接触。他在幼儿园整日惶恐不安,可一回到家中,却没有任何异常表现。到医院对孩子作检查,医生确诊他的表现为“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在特殊原因的情况下所表现的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一人独处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身上。国外有研究指出,约有1/4的儿童会有某种程度的害羞或社会退缩。退缩行为阻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其社会化和认知的发展。童年时代的退缩行为如果不注意防治,不…  相似文献   

4.
儿童行为退缩是指当他们无论是面对陌生还是熟悉的环境时,都表现出孤独、畏惧、害怕等行为问题.行为退缩的成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及儿童的性格特征;客观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起作用.行为退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有:自信心、独立能力的培养;治疗措施主要有:行为矫正和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常常表现出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孤独和不与人交往等。社会退缩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都有负面作用。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主要有重要他人态度、个体身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随班就读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教育对策和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斐 《班主任》2009,(4):22-23
儿童退缩行为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儿童表现得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别人交往等等,是儿童发展的异常表现,必须及时进行矫正。而有些类似的轻微退缩行为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异常表现,我们称之为“类退缩性现象”。在一些儿童的言语中便存在这种“类退缩性现象”,主要表现就是怯“说”,即不爱或不敢说话,它所反映出来的胆怯、沉默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学业、交往以及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前儿童游戏行为与其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以990名3~6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社会偏好量表和学前游戏行为量表,考察学前儿童社会偏好对游戏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害羞和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与他们的各游戏行为呈显著相关。害羞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安静退缩行为、活跃退缩行为,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游戏行为;社交淡漠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缄默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行为、社会游戏行为和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为促进社会偏好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应该科学认识和干预害羞与社交淡漠的学前儿童,增加学前儿童的积极游戏行为、减少消极游戏行为,让儿童在自由、对话、创生、体验等具有游戏精神的活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社会性退缩儿的教育矫治郑晓边,邱淑慧在幼儿教育咨询过程中,常常有人提出幼儿的退缩行为问题:如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这些表现正常吗?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帮助?这些问题不仅引起了父母的关注,也给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水平调查问卷》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对广州市210名幼儿进行调查,探讨幼儿社会退缩与父母心理控制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的消极心理控制与幼儿社会退缩呈正相关,并能预测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父母的内疚感引导、焦虑感引导、监管,与幼儿的沉默害羞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保护儿童与幼儿沉默害羞负相关;内疚感引导、权威控制、贬低儿童与儿童主动退缩呈正相关,情感表达与儿童主动退缩呈负相关;家长独立与儿童被动退缩呈正相关.父母应对幼儿社会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并适度控制,同时应加强亲子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少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发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北京福利院儿童的行为状况。方法:利用自设问卷对北京福利院的50倍儿童和正常儿童5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福利院儿童的社会性退缩行为在抑郁和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方面的发生率显高于正常儿童。(2)对自身同伴关系呈消极认识的福利院儿童,其社会性退缩行为的出现率更高。(3)福利院儿童说谎、顶撞老师、偷窃和逃学的出现率与正常儿童有显性差异。(4)福利院儿童对福利院工作人员态度的认识以及对社会态度的认识影响了其品行表现。结论:福利院给儿童提供的教育应趋向开放,使儿童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广泛交流中形成积极的主观认识和自我概念,从而使儿童的行为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行为障碍是指小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指导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而形成的行为问题,主要有退缩行为、依赖行为、不良习惯和品行障碍等类型。一、退缩行为。退缩行为是指胆小、畏惧、孤僻,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不愿与其他儿童交往,常独处,与玩具相伴,但无其它精神异常。这样的儿童常有拒绝上学的现象,家中来了客人也常躲避。这主要与气质、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及某些精神刺激有关。退缩行为一般会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多,逐渐好转,成年时则可基本正常,但不及时予以纠正,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小学生社会性适应的性别差异,研究选取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修订的班级戏剧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儿童的积极社会行为、攻击冒犯行为、敏感退缩行为、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发现:在社会行为上,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社会行为和敏感退缩行为,男生则表现出较多的攻击冒犯行为。在师生关系上,女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男生更易与教师建立冲突和依赖的关系。在同伴接纳上,女生受欢迎程度更高、男生受拒绝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咨询热线     
害羞怎么办?问:我的孩子很害羞,一遇到生人,总会把头畏缩到胸前,或是躲在父母的身后,在幼儿园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正害羞的毛病?答:专家认为,环境是造成孩子性格成长的根本性原因。让孩子多接触外人,多体验陌生的情境,是最好的克服害羞心理的途径。父母应为他们多提供接触其他孩子的机会。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1.富有同情心。接受孩子害羞的天性,这很重要。如果视孩子的害羞是缺点,大人表现出不满和难受,更会引起孩子的退缩行为。你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这样会使他感到很温暖。2.给…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正处在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孙铃 《教育导刊》2006,(11):63-63
同伴交往是儿童学习社会技能的重要背景。发展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期缺乏社会交往是成长中的危险因素,社交退缩被看作儿童的消极行为表现。然而,很多临床研究者认为社交退缩只是儿童暂时的行为表现,能够自行调节,不需要特殊干预。社交退缩指交往场合中,儿童不跟其他人交往,独自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交退缩行为逐渐被看作复杂多维的现象,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退缩行为表现:抑制行为,指儿童的无所事事和观望行为,反映了儿童气质上的羞怯、抑制,既希望又害怕接近同伴的动机冲突;安静退缩,指儿童单独进行安静地探索或建构性游戏,…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许多研究表明,外向的儿童举止冲动,容易惹恼他人,经常打架,在他们当中酗酒问题比较严重。一项研究指出,生活在有酗酒问题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易于向另一方向发展:当面对陌生的人或陌生的环境时,表现出退缩或自我封闭。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儿童将来容易染上酗酒的恶习。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的心理专家舍利·Y·黑尔说:“酗酒家庭的儿童很可能表现出行为受抑制的个性。人们对儿童缺少行为自控能力的危险性认识得很清楚,而且知道这种问题在酗酒家庭的儿童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是,对儿童极端自闭的危险性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社会技能表现为能在群体中正常完成合作、竞争、冲突和交友等交往活动。儿童社会技能缺陷分为社会性退缩和社会性攻击两类。合理设置交往空间、情感诊疗、行为模式训练、强化认知是弥补儿童社会技能缺陷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健康的青少年儿童不但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一个聪明的头脑,而且还要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儿童中存在着退缩行为。退缩行为表现为胆小、害怕、缺乏勇敢、进取精神;有的则表现为孤僻,不愿到陌生环境去,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常一人独处;有的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他们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精神状态中,常常会遭遇挫折和困苦。退缩行为虽然不属于心理疾病,但这是一种不良心理,它构成了威胁儿童成长的心理障碍。在现实的儿童中,退缩行为多出现在独生子女中。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独生子女产生退缩行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成人眼中的儿童——5—8岁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的调查与思考张博王乃正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行为特征,它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及道德准则,进行自我控制以及其他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包括儿童的道...  相似文献   

20.
翁晖亮 《山东教育》2005,(27):61-61
幼儿孤僻、胆小,待在家里也不愿与小朋友交往,不愿到陌生环境的行为,是一种心理问题,医学上被称之为“儿童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