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课堂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教案剧”的照本上演,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教学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更多元的挑战,在课堂中我们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独特想法,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再精心的备课有时也不可避免“节外生枝”。“节外生枝”往往会扰乱我们的教学思路,但是“节外生枝”总是能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节外生枝”彰显了课堂多姿多彩的个性,同时,也考量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须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善于将“节外生枝”变成“节外生姿”,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照教案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但是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既喧宾夺主又冲淡主题、既无法躲避又合情合理的突发事件.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吧,原来的教学计划就会受到影响;不处理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认为,既然问题合情合理,教师就应该适时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运用好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同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节外生枝”一例的处理,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师该把注意力放在哪儿?学生,知识传授还是教案?我们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在课堂进行中就会不知不觉把精力放到了教案上。尤其是在展示课、公开课上,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心中总惦记着下一环节应该教什么,不敢疏忽,不敢去推敲学生的回答,怕节外生枝,结果一些能使课堂精彩闪亮的回答往往被忽视。教案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师在课堂上沿着一条早已规划好的安全路线行走着。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  相似文献   

7.
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上课往往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希望“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没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般会按照教案中教学设计进行,但是也常常会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突发事件,特别是那些既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但又无法回避、合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一种“怪现象”,还未形成“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由此整合而成的教案已经是臻于完美、“天衣无缝”;课上,教师努力营造自己“想象”无比美好的教学情境,在启发学生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这样“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回答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唯恐教学环节和学生有任何的“节外生枝”现象。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更是如此。而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很明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及时判断与处理。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成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电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节外生枝”。我们以往的做法是:学生学的过程要顺应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节外生枝”甩开,按自己的原定方案进行。这种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理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目前的课堂教学常常既缺乏开放性,又缺乏民主精神,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具有不可动摇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令下,读书、提问、思考、讨论、作业等。课堂上,完成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理想过程,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千方百计地引导,直至与教案设计要求相符,课堂成为师生按剧本——预设教案演出的舞台。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思想,则是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蒋守彬 《云南教育》2006,(9Z):33-34
数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两种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教学是照案宣科的过程,教者盼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对课堂中的“生成”,教师往往视为节外生枝,教师或纠正“偏离”,或“充耳不闻”,从而使课堂教学显得机械、沉闷和过程化,没有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提倡期望“生成”,关注“生成”,努力驾驭“生成”,从而为我们的每节课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现笔者谈谈粗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实施有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进行质疑、调查、实验、探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自主探索”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教师实行让学生自主探究,但交流时,教师却完全按预设好的教案进行教学,生怕节外生枝。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更多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减负,首先必须改变“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教学现象,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高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好教学过程,编写好教案,才可能提高教学效果。很难想像,不认真设计教学并写好教案,而是“抄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会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所以,笔者以为,教案不仅要写,而且要写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编写的教案也要适应改革的需要。1.教案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引导学生“学”,学…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评价一节课,也都把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环环相扣、结构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很多教师被抄写教案困扰着,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案与课堂教学是两回事:教案无非是应付检查,写教案纯粹是浪费时间: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的、内容、手段等组成的,具有灵活性。其实不然,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主要是课堂教学,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备好课。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教学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一旦“节外生枝”,则或是纠正“偏离”,或是“置之不理”,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20.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在集体备课时,几位教学参谋分析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接触‘菱形’的概念,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弄不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硬伤。”因此,给我的指导意见是:“不告不理”、“粗略带过”。即学生不提起异议,教师不要主动提;若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要注意一语带过,不宜在此停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