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已有其定本。它主要记载周代的史实,其中周代之前的记事,大都后人追叙。由于后代认为《尚书》曾经孔子删定,故儒家尊之为经典。古代学者往往以研习《尚书》为治学之基础。《史通》作者刘知几说过,“《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尚书》在儒家经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而儒家经学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文化的基础;故此,无论是否同意儒家学说,凡欲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乃至教育和政法者,均需深入研究《尚书》。但《尚书》是较难懂的古文献。杨树达曾说:《尚书》一经,以佶屈聱牙为病者二千年矣。”《尚书》之所以“佶屈聱牙”约有如下情况:一、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辗转抄写,字句难免错误。例如:“舜格于文祖”文祖是庙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说:“写本‘文祖’作‘(文彡)(爪且)’。吴承仕云:‘(文勿)(爪且)’当作‘(文勿)祖’作‘勿’作‘爪’皆隶书之失”。类似这方面困难,大部分已由汉魏以来历代学者所考证,后代阅读减少了很多困难;二、《尚书》使用的词,多为古义,颇费捉  相似文献   

2.
兼词是音单意复的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古汉语中的兼词,比现代汉语多,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其中以“诸”、“焉”最为常见。据顾颉刚《尚书通检》统计,《尚书》正文“诸”字共出现12次(不包括《书序》),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焉”字共出现4次,其中作兼词用的3个。据杨伯峻《论语词典》统计,《论语》中“诸”作为单词(不包括“诸侯”、“诸夏”之类的复音词),共出现36次,其中“之于”的合音18个,“之乎”的合音14个。“焉”字共出现88次,其中作兼词用的9个。据杨伯峻《盂子词典》统计,  相似文献   

3.
沈雄《古今词话》引沈谦语:“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觉张郎中、宋尚书直衙官耳.”以“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词坛地位之尊,只能充当“衙官”,而李后主“仍不失为南面王”,足见李煜在词史中享誉之高.谭献在《词辨评》中亦云:“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统观李煜词作,不过三十来首,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声色享乐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菩萨蛮》“花明月暗”;(二)清愁隐逸型,如《捣  相似文献   

4.
“畜民”一词出自《尚书·盘庚》“汝共作我畜民”。范文澜先生认为:“畜民是说民贱同牲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47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郭沫若先生说:“‘畜民’是奴隶主污蔑奴隶大众的称呼”(《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7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要之,两说均认为“吝民”就是象牲畜一样的奴隶。当然,“畜”字是可训为“牲畜”之畜的。如《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中的  相似文献   

5.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6.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7.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8.
近年出版的《尚书译注》(下称《译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新见。书中每篇有说明、注释和译文,可视为“尚书学”的入门书。读后,受益非浅,但又觉得有可议之处。现就《盘庚上》中的一个问题探讨之。《盘庚上》中的“其如台”应该怎样理解?各家有各家的解释,因此出现了不同的句读。就笔者所见,有如下四种: 卜稽日其如台!(辽师历史系《中国历史文选》) 卜稽曰台其如。(《古文选译》) 卜稽曰,其如台?(《尚书译注)》卜稽曰:其如台?(《词诠》第345页)不同的句读反映着不同的理解和释义。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含义。这种现象,叫做反训。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反训,对阅读古书是有帮助的。现略举数例于下以证之。 [乱]习见的含义是“混乱”、“紊乱”(包括“战乱”)。如《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左传》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诗经·周南·关睢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史记·项羽本纪》:“楚军大乱坏散。”但又有作“治理”用的。如:《尚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相似文献   

10.
释“小人”     
“小人”这个词在现代主要是指人格卑鄙的人,如“小人得志”“势利小人”等。但在古代,这个词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下面一一加以例释。一、指老百姓,即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被统治者。如:①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②《易》曰:“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者,其祸患必至也。(《汉书·董仲舒传》)③弘义让以勖君子,振平惠以字小人。(南朝粱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二、指行为不正派,人格卑鄙的人。如:④信小人者失士。(《管子·牧民》)  相似文献   

11.
《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周成王“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举“殷王中宗(太戊)、及高宗(武丁)、及祖甲(帝甲)、及我周文王”四个王作为“无逸”的典范。四个王各有其“无逸”的具体表现。周文王“无逸”具体表现之一,是“卑服,即康工、田工”。“服”,应该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为“事”(动词),《尚书》中“服”解为“事”是常见的,如《盘庚》“不服田亩”、《康诰》“子弗祇服厥父事”之类。“康工”应如郭沫若同志《周易之制作时代》(见《青铜时代》)解为“糠工”,“康”是“糠”的本字,“康(糠)工”就是春米的劳动。“康工田工”和《无逸》一再说的“知稼穑之艰难”相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虽说《尚书·尧典》“诗言志”云云,将诗歌观念的发生推到远古时代,实不可信,但在商周之际及至西周、春秋时代,却是的确出现了,有《尚书》里年代可靠的《金滕》(文中有“于后公乃为诗之诒王”之语)和《诗·大雅》(“诗”字出现于《卷阿》、《崧高》之中)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这些词往往不容易解释、翻译。下面就为同学们归纳解释常见的时间文言词。一、表示过去时间的根据意思可分为5种: ①“昔、故、向、往、曩”意思是过去、从前,其中“昔”是名词,其余是副词。例如:“昔作女儿时”(《孔雀东南飞》)、“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向之寿民”(《察今》)、“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少年中国说谎》)、“曩与吾祖居者”(捕蛇者说》)。②“初、始”意思是当初,都是副词。例如:“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燕赵之君,始有远虑”(《六国论》)。③“已、既”意思是已经,“既”也可以翻译成“……之后”,都是副词。例如“舟已行矣”(《刻舟求剑》)、“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④“曾、尝”意思是曾经,都是副词。例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4.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文“无”和“毋”,课本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意义和现在的“别、不要”差不多。“无”用作表禁止之词,通“毋”。又“勿”字也有此用法。这种意义的“毋”  相似文献   

15.
“华夏”是中国古代的别称,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的“武成”篇。具体地解释:“华”是指礼仪之盛, “夏”是国家之大。  相似文献   

16.
检读古典文献资料可知,古人常将南斗星简称为“斗”,并与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并称,作“斗牛”。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文天祥《念奴娇·驿中别友人》:“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今人所编的古诗文选本经常收录这些作品,并对其中“斗牛”之“斗”作有注译,且一般注作(或译作)“北斗”。如,天津古籍书店出版的白话译注本《古文观止》译王勃文,王水照《宋代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注苏轼文,张璋、黄畲《历代词萃》(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注文天祥词,就是将“斗牛”之“斗”释为“北斗”。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此“斗”解作“北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说:“古籍多难读,而《尚书》为最。”[注一]因此,虽有历代诸家传注诠释,其难读仍如故。究其根由,一方面固然如杨筠如所云:“《尚书》非一时之作,其中方言非一代可(?),然皆远出先秦,词多雅古,自昔苦其诘屈,绩学未能精知。”[注二]但另一方面,后世注释者之旁征博引和骈枝繁杂,及义疏者之臆测附会和网罗异说,无疑也增加了通读和理解此书的难度。依余之见,读《尚书》的基本原则,应在弄懂文句注释的基础上首先求其理通,然后  相似文献   

18.
彭海 《家教指南》2003,(2):47-54
对于敦煌写卷《古文尚书孔氏传》以及唐代日人抄本 ,王国维、顾颉刚等认为源于汉代出现的孔府壁藏本。敦煌写本《尚书》中 ,保存秦火余经中商殷的国族称谓“越”、“有”、“匿”和“若彝及”(即《礼记》伊耆氏、郑玄《注》“古天子有天下之号”)等称呼。伏生传授的《今文尚书》里 ,“”改写成“厥” ,湮失了yuch(禺知、月支、郁郅 )的族称原音。而若、丽、华若彝及等称谓却为西亚波斯语、南亚印度梵语、东亚韩日岛国所吸取。辨析敦煌本《尚书》与壁本《尚书》的关系 ,有助于梳理上古中外交流、部族迁徙的史事。  相似文献   

19.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20.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