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把“表演权”还给学生。教师变“讲”为“导”,尊重学生人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快乐。  相似文献   

2.
郑小慧 《甘肃教育》2010,(10):49-49
课堂就是一个小舞台,演员只有两个,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作为配角的教师,同时还是导演。因此,这台戏是否能“演”成功,除了教师的“导”之外,还应该加上学生的“表演”。而如何使主角的学生能真正融人这场戏中,让他们“演”得好,那就要看教师“导”的功夫了。我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理解却不够科学。有不少语文教师确实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主角,让主角占领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导演”地位,教师导、学生演,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教师是主战场的主导,学生是主战场的主体,那教师在课堂如何“导”?“导”什么?文章从导趣、导思、导议、导法、导用五个方面结合“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一课来谈谈教师如何主导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羊剑 《四川教育》2013,(11):33-33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把应有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但是这样的课堂并非要抛弃教师的指导,相反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如何让教师的“导”高效起来呢?我认为把握导的时机很关键,教师的“导”一定要为学生好学而导,要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予以帮助,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6.
导助式课堂是以“诊—导—助”为基本内容的课堂 教学形式。在导助式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 交给学生,通过课堂点拨等形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情境式教学引入导助式课堂中,教师通过 创建情境,让学生切身体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 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学生主体性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力.这个“导”.是引导、指导、疏导。教师的“导”是建立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即“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绝对权威”地、全包全揽地传授知识.因此.教师要在“善导”上下功夫。要导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上,通过兴趣培养,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信息.进而主动探索未知事物.使兴趣变成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要导在学生发现问题、寻摧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通过情境、故事、“破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问题.引导他们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要导在关键点和难点上,导在学生不易懂或似懂非懂的问题上.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涪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要导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上.减少无意义的“精力耗散”。教师的“导”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预设”在学生学习语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如何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要考虑如何营造对话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等.这是推动掌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同时.教师也不能忽略自身的讲授言语,如开课时导语的精心调计.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策略等。需要指出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闪烁师生双方智慧火花的课堂.是和谐、民主、平等、进取的瀑堂。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非是回到过去的老路.绝非是教师“主宰课堂”.搞“课堂霸权”。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不仅学习历史知识和基本概念,还要为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新课改下,不可否认在课堂上要以“生”为主,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想“导”的好必须苦练内功、做足功课。  相似文献   

9.
林玉民 《考试周刊》2011,(86):185-185
新课堂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高效的生物课堂。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建立高效生物课堂?也是大家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发现:充分利用课堂提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那么,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可见,  相似文献   

10.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那么教师在课堂怎样“导”?“导”什么?根据实践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海燕  王博 《教书育人》2002,(11):25-26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渠道。传统的课堂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讲”,使课堂变成了教师演讲的舞台,学生变成了不能选择的观众。内容是规定的,答案是统一的,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定式,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而新的创造性的课堂则要求教师把这个舞台还给学生,老师变成幕后的导演,用创新性的教法指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索,不仅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应试教育、课堂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重教而不重导,不仅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转变到主动的求知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白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人,快乐语文教学应是我们语文教师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也应是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感情的一个前提。尊重学生,侣导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达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快乐每一天,也就应该快乐每节语文课堂。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课型的设计者。要使课堂快乐,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带入最有生气、最有情趣的语文艺术活动中,在这方面,我做过些许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真正把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编辑观点】课堂讨论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讨论中学生随时都会产生新的思想,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一味跟着学生的思路走,课堂讨论有可能会偏离讨论的目标和讨论的方向。教师的“导”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失落了课堂讨论的主导权;把握好“导”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讨论话题时,教师不能“信马由缰”,要巧妙地及时将讨论牵回“正道”;调控好“导”的“度”,当学生的讨论遭遇“卡壳”、“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水到渠成地把讨论引向深入,与学生…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要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学效益。课堂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展现教师智慧的场所。在强调教学效益的同时,新课改还强调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知识得到深化,认识得到升华,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教学更加有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有效教学”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使得课堂或目中无“人”或负“重”累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焱 《四川教育》2020,(5):73-76,78
课堂是师生一段愉快的旅行,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同频共振、联动共生而弹奏出的一曲交响乐。以问题导入和学生自学为主的“学本课堂”,与我一直倡导的“语文教育是启发,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二十多年来,本着“以人为本、以学为基”的初心,我踏上了“导学自如,和美共生”的教育之旅。在课堂场域中,“导”与“学”构筑起了一个立体交叉的课堂教学生态。这里的“导”不只有“引导”“指导”“辅导”之意,还有“督导”之味。“导”是教师角色使然,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性,更是超越了“教师知识讲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讲台犹如舞台,教师犹如导演。一堂课的开始就如一幕剧的序幕一样,好的导入能更有效地吸引来更多的“观众”。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如果导八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课堂活动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余占琴  陈莉 《四川教育》2014,(12):33-33
课堂上,无论老师体态如何多姿,表情如何丰富,思维如何深邃,课件如何精美,如果离开了教师之“口”,都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更谈不上培养能力.为此,我校在大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努力让“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学校响亮地提出了“三让、三导”的课改理念.其中,“三导”是指教师变“教”为“导”,用口头语言给学生“导趣、导问、导思”,并将一节课的知识“串珠成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