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青年》主旨变化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新青年》创刊时,其主旨是开启民智,致力于思想启蒙运动。1917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青年》转而关心社会、讨论“国命存亡”之大政。1920年为适应筹建党的需要,《新青年》改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新青年》主旨的这种变化是与陈独秀思想的演进一脉相承的,是顺应时代的结果。从《新青年》主旨变化中我们亦不难发现陈独秀建党的起因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先生为《新青年》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那篇文章的时候,他说《新青年》犯了两大“罪案”。第一是拥护“赛先生”(science科学);第二是拥护“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可是那时的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的定义却不甚了了。所以一般人对这两个名词便也很容易加以曲解。  相似文献   

3.
1921年,继《故乡》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把对《新青年》的“政治”与“中国的人生”的“路”的思考,转向了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写。“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它联系着鲁迅改造“愚弱”国民精神最缺乏“诚”的价值取向,也与鲁迅对民国共和危机渊源的思考密切相关,隐含地呼应着《新青年》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5.
《新青年》贞操问题讨论主要发生在1918-1919年间,分为两个阶段,主要针对当时“表彰节烈”的复古风气,同时也显示出新知识分子对现代人主体性的不同理解。这一讨论对于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使得从西方移植来的现代性话语得以具体化、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7.
《新青年》同仁对“Democracy”这一次词语的翻译运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通过关键词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前期刊与后期《新青年》杂志对“Democracy”观念的叙述方式-9建构形式。在建构过程中《新青年》同仁对于“德先生”观念的不同阐释也可看出这一概念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说:“如果没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中国现代史的面貌尽管不会大变,但恐怕也将有许多的不同。”这段话移用来评价陈独秀对现代中国新语文的影响也是极中肯确当的。  相似文献   

9.
王得后 《中学教育》2005,(10):40-42
2005年是《新青年》杂志创刊九十周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第二年1月改名《新青年》,年底迁到北京。1922年休刊,生命不过短短的7年,真是英年早逝,呜乎哀哉。但它当时曾经名动中国,得到青年的热烈赞同;也遭到“八面非难”,主编陈独秀不得不在1919年1月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这种非难,今天依旧不绝于耳。甚至加以引发“革”浩劫,割断民族传统的天大罪名。但纪念它的也大有人在。而我,觉得实在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新青年》(一卷称《青年杂志》)有着不同的启蒙策略,由此也导致了启蒙言说方式的变迁:由面对广大底层民众知识启蒙时代的“训喻”式宣传转向了面对“新青年”思想伦理觉悟的“论争”批判式,其文字表述形式也由《安徽俗话报》时期浅近通俗的“白话”回归《新青年》时代的“文言”。  相似文献   

11.
翻译在现代白话文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帮助现代白话文建构句法、文法,输入了语料语汇,而且翻译为白话文人文人诗提供了摹本,创造了实验园地,从而加速了白话文人文人诗的进程,为新文学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翻译也给现代白话文造成负面影响,留下恶性欧化的硬伤。  相似文献   

12.
再论裘廷梁的“崇白话而废文言”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维新派论家裘廷梁,在“界革命”中率先提出“崇白话而废言”口号,配合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主张近代学话语转型的倡导,对中国近代学话语的化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崇白话而废言”说,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现实理由,为近代白话理论奠定了基础, 为近代艺美学初定了学语言的审美取向-以通俗简易为美。这是近代学的语言学美学研究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编者在编选时,对作品进行适当加工,这是编写语文教科书的惯例。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对毛泽东和鲁迅的作品,编者是无权修改的。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为现代文学创造了独具魅力的白话语言。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鲁迅作品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选文倾向上有所改变及篇目上有所调整两个方面,但选编的数量并未减少。用今天的语言规范标准来看,鲁迅作品中确实也有某些不规范现象,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要求鲁迅写作时必须遵守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否则,将会犯以今律古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向学生指明这一点,并且要讲清这是特定时期的语言现象,不必在这些方面学习和模仿。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6.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课文的选编不仅反映编者的鉴赏水平、审关情趣和价值取向,而且直接映射着时代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文章以课文为切入口,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改前(1992年版)和新课改后(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从课文的语言形态(白话文与文言文)、文章形态(实用文章与文学作品)、选文国别与选文题材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新课改后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7.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还涉及到了支撑语言的整个话语系统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白话取代文言,是具有现代性的启蒙话语体系取代传统的伦常纲纪话语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取得话语权,建立现代知识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以文化启蒙先驱的姿态倡导书面语变革。他早年的"我手写我口"与"言文一致"等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构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语言革新的方向与最终目的,即作为白话的书面语必将成为正宗语言,但是,也留下了"缺憾",书面语变革的难题正是后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黄遵宪书面语变革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其诗歌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切实地理解在晚清至现代文学转型中书面语变革诉求的艰难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语言转型以往被认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但是在小说领域中,它其实也是从古代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型;因为“五四”之前,白话小说已经成为主流。现代白话是经过欧化以后产生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异质成分,在构成方式和言说方式上与旧白话都有重大不同。现代白话是现代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白话,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都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