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成为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祭天之礼是王朝大典,一直受宗周统治者的重视,祭祀作为古礼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然和思想。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原则。祭祀诗的出现与宗教观念和祭祀制度密不可分,祭祀诗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祭祀诗的具体内容和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完全是由宗教观念的特点和祭祀活动的地位所决定。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可以从祭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祭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这部分诗歌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代民间宗族祭礼富有特色,反映宗族制的一些特点:祭礼发生重大变异,导致宗族规模扩大:祭祀始迁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从而宗族成员大大超出服制范围,规模变大,成为社区重要群体。祭礼变化体现出传统宗法主流观念的改变。配享实行论德爵功的"三论"原则,启用具有绅衿身份的成员主持祭礼,饮胙礼优待绅衿,均与传统大宗法宗子制原则相冲突,然而有身份者主祭,又与世爵世禄制祭礼精神吻合,合于时宜。宗族具有等级性,各宗族追求进入官绅宗族阶层。朝廷区分皇族、贵族、品官、庶士和庶人的不同祭礼,可视为宗族社会政治身份的界标,显示宗族被区划为从皇族到庶民的六个等级。宗族有身份之别,民间宗族追求为大族、望族,实质是希望由庶民宗族晋升为品官、庶士宗族,提高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祭礼是传统中国信仰生活的核心承载形式,其政教效能为董仲舒所关注。郊祀在祭礼中地位最尊,是王朝政权合法性建构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极力论证郊祀绝不可废,认为《春秋》不因丧废郊,足见祭天的重要性超越一切现实政治事务,他更以周、秦二代兴衰之对比,将郊祀礼理解为子对父的孝道侍奉,在强调天之神圣权威的同时,将之纳入儒家之德行与教化理论系统,在人文理性的价值秩序中为其奠立必不可废的道义根基。董仲舒之宗庙四祭说代表汉儒对古传礼仪的典型诠释方案。其祭祀思想中最富于汉代思想特色者,是阴阳观念的大量运用。在董仲舒的理论体系中,贵阳贱阴与阴阳中和两种观念实并行不悖,这一点也成为汉以后中国哲学理解阴阳关系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4.
祭礼是古代人们向神灵致敬和献礼的仪式,作为一种政治典礼,它表达天命信仰、华夏正统、纲常道德等政治信念。司马氏在禅魏建晋的过程中,与曹氏不仅有政治、军事上的斗争,而且祭典礼制也在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政治的某些变化。文章从祭典礼制的角度分三个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考察了其在魏晋禅代中的变化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嘉靖时期明世宗对国家祭礼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旨在追崇其父兴献王,塑造帝系正统.为自己藩王入主大统“伦序当立”的合法性作礼义上的论证。祭礼改制伴随着大枇郊、庙等祭祀之所的建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同时.祭礼改制也激起了官僚体制内部的权力之争。可以说,嘉靖祭礼改制对当时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祭礼时间、祭礼地点、祭礼成员与祭礼仪式四个方面来比较郑、陈、鲁三国的祭礼共同点及差异,从而来了解到庶民的祭礼是如何向公式的祭礼变迁的,并从中了解到古代祭礼的一些普遍特点。  相似文献   

7.
质疑"马恩对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不仅是有差别的,而且是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恩格斯则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二元对立;(2)在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强调人的活动的重要性,恩格斯则片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是机械决定论.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马恩对立论"是虚构的、不能成立的.文章还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和详细阐发他们的理论的过程方面,论述了二人思想的基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学审美主体意识的历史进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与自然的对立中获得原初的自我概念.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人和自然成为矛盾体既同一又对立的双方.人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通过劳动生产使自然人化.同时.人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类的属性.获得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劳动创造人”,正由此出发.“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说明.”可以说.人类的主体意识最早  相似文献   

9.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屏南四平戏神田公元帅祭礼仪态沿赣东至闽北路线传入,在历经近半世纪的演变后,它除保存了戏神祭祀主体功能之外,突出强调了道符咒语的驱邪逐祟功能,集中体现出木偶戏祭祀功能的专业性与单一性。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11.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追问人与自然界对立的物质根源和哲学价值论基础,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3.
巧合是发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现象,又是自有人类以来千古未曾揭开的疑迷之一。对于巧合进行科学和哲学的探讨,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进一步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变革传统的哲学观念(特别是因果观念、必然偶然观念)。什么是巧合(coincidence)?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某些科学研究中,每当  相似文献   

14.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章所强调的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及其反讽表述看,"世界历史"观念颠倒地反映着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对,世界市场理论历史和具体地呈现出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由于误读了"世界历史"概念的理论性质,所以"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是个假命题。  相似文献   

15.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墓祭礼俗考述谭思健今天我国民间十分流行的扫墓这种民俗事象,其实是沿袭古代墓祭礼俗而来的。墓祭在古代丧葬礼俗中,可算是一个盛演不衰的“节目”呢!仅称谓便有“上”、“上陵”、“上墓”、“升墓”、“展墓”、“扫墓”、“上坟”、“拜扫”、“墓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既肯定了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认识自然、评价自然并改造自然,又强调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制约着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揭示了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对"人类中心论"的狂妄自大与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抹杀人之主体地位的消极无为观念给予纠偏,这无疑给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启迪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论主体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主体观念就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与作用的认识 ,其实质可概括为“自信、自主、平等、参与、创见”。主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地位和身份观。强调和重视大学生的主体观念是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主体观念与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然而 ,目前大学生的主体观念整体上处于较为软弱且多样易变的状况 ,并表现出相溶性与混杂性、多样性与自发性、两极化、层次低等特点。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主体观念。要尊重学生 ,善于在不经意中探求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 ,努…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秘密,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实质,最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人类达到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家园。《资本论》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打破一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达到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政治目的。同时,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表象,《资本论》揭示了隐藏在商品、货币等物的矛盾表象中,实质是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对立。该书对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等举措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代议制政体给了民主政治以实践的理论依据,它真正确立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只是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机关而存在,这在人类政治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但是,不同的阶级,对其诠释亦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对立。就我国而言,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资本主义的实践经验对我们仍有批判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