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一、教学设想对学生来说,想读懂王维的诗,就要了解他一生的概况;想知道他诗歌的特点,就要深知他的精神境界。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并没有仅仅定位在《山居秋暝》这一首诗的学习上,而是以本文为契机,来解读王维其人。由人到诗,再由诗到人。1.通过朗读吟诵,指导学生音读、美读、情读、意读。整个教学过程重在学生品读感受。2.诗中有画,学习王维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优美语言描绘诗中画面;诗中有禅,学习王维诗歌的人性美,学习他对宁静、淳朴生活的向往,进而探究王维诗歌的画…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五下第9课《儿童诗两首》中之一为高洪波的《我想》。解读这首诗,首先要问:《我想》中的"我"是谁?从而找到解读的"秘密通道"。这首诗十分贴近儿童的想象和思维。第1节中,"牵着万缕阳光",阳光无形,如何能被牵住呢?其实这有内在的逻辑。阳光如缕,一道道光芒不就像线吗?而线是可以牵的,因此,"牵着万缕阳光"不仅说得通,还颇具孩  相似文献   

3.
《极玄集》共选诗一百首,入选诗人二十一人。姚合把王维列为首位,正是想突出其在诗选集中的位置。从各位入选诗人的诗中,都可以看到王维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姚合以王维为参照精心挑选了其他二十位诗人,这是姚合挑选诗人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诗人以山水诗的路数写的边塞诗。从摄影美学的角度采解读这首诗,足见王维将中国画的技巧运用到诗歌创作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9,(1):69-75
王维是唐代富有君子人格精神的一位诗人,他除创作大量山水田园诗之外,还有70多首送别诗可以彰显他的文质彬彬气质。从他创作的一系列送别诗可以窥见其交游甚广,泛爱众而亲仁,送别诗彰显出王维对朋友能够参酌人情,推心置腹,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艺术追求完全契合了初唐以来统治集团大力倡导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主流文艺观,他的送别诗折射出玄宗时期大唐帝国已臻政通人和的盛世气象。  相似文献   

7.
唐朝诗人王维,文学史上尊称他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于禅机和禅意。王维有一首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相似文献   

8.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4,(10):45-4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快快:妈妈,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他兄弟的,也就是他的哥哥、弟弟。  相似文献   

9.
落泪的阳关     
很多年以前.我曾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一起,无话不谈。我们都喜欢古文,也经常谈及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他说他最喜欢的是王维的《渭城曲》。虽然这首诗总被人挂在嘴边.已经落了俗套,但他还是为诗中那份真挚的友情和诗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11.
英国实验派诗人蒲龄恩,致力于创作相悖于英国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新诗体,其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英国当代诗歌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蒲龄恩诗歌主要体现后现代主义四个典型特征,它们分别是:碎片化语言、不确定性、语言实验和游戏与偏爱中国文化。通过分析读者不仅看到他对传统诗歌的挑战与创新,更体会到他在诗歌创作中所传达给读者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宋季词史作品数量虽远不如诗史,但也卓然可观,别具一格。主要词史作品有:文天祥后期词、汪元量北行词、刘辰翁入元词和《乐府补题》等。词史之作同诗史之作比较,差异在于:一是诗史完整,词史零散;二是诗史具体,词史概括;三是诗史侧重在史,词史侧重在词。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一直憧憬着并乐观地认为,众声喧哗的当下诗歌写作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多元化写作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表面假象而已,其实质是个体精神无所寄托的一次次的异化分裂的诗歌践行。当下诗歌写作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诗歌写作伦理失范造成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深陷于这种以断裂为主要方式的"伦理困境"之中。从消费主义习性、日常生活赋魅和语言本体狂化三个方面对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由此确立雅化世俗精神是当下诗歌新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5.
《大词典》共1905处引用刘基诗文,独引刘基诗文词目共284条,独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86项,首引刘基诗文的义项,共121条,新词新义达591项之多。非首例引刘基诗文词目,来源广泛。对《汉语大词典》引刘基诗文词语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在辞书编撰、近代汉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刘基的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贬谪,柳宗元诗歌中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无奈、绝望与挣扎,而这种被贬后的精神苦闷与寻求解脱的方式给宋代文人以强烈的影响并提供了解决的途径。柳宗元诗歌又具有独特的时代与个人相结合的特色。处于元和之际,深受当时“尚怪”的“元和之风”的影响,却“未入大变”,既有如宋诗般的用奇字,押险韵,以议论人诗,才气为诗的特色,又有如唐诗般的韵味隽永之作。而这一独特之处也正符合了宋人在形成“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气为诗”的诗风之后,不断出现的规正与反省宋调过激之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a perceived reluctance to engage with poetry on the part of teachers and trainee teachers,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a group of 48 trainees in their second year of training, before they undertook the part of their course dealing with the teaching of poetry. Their response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had a positive experience of poetry during their own primary education but had ceased to enjoy or understand poetry at secondary level. In discussing the responses,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etry as a specialist subject and as a vehicle for teaching other thing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joyment’ and ‘appreciation’, as outlined by Wittgenstein, is defined and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poetry. Ways of extending trainees’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to teach poetry are explo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order to get ‘on the inside of the subject they should (a) be allowed to respond freely to poetry at their own level and (b) be initiated into the kind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which will enable them to identify the progressive features of poetry itself as well as the instrumental aspects of poetry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黄斌诗歌在深幽的传统文化背景的笼罩下也同时是饱蘸、深纳了"现代性"的肌质—架构的诗歌。认为中国新诗的"多祖现象"与杂交基因在其诞生近百年的今天早该是一个常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及全球化的紧张关系也绝非简单的几元对立。黄斌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地域化——他的本土经验正是通过对古典的化用与地域化写作这两极同时展开的。黄斌诗歌选择了具体的、局部的、切身的诗歌构成方式,但通过对古典或地域的回望找到其信念般的形而上超越。通过黄斌的诗写,可以感知到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神髓与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发掘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有利于打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还要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