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女作家金仁顺的短篇小说《彼此》在春申原创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获2007年度最佳小说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金仁顺说,她写小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在  相似文献   

2.
写小说须有生动的细节,如果把小说喻为一架运转着的机器,细节就是构成这机器的零件。作家沙汀说过:“故事好编,零件难找。”在构思一篇小说时,要找到好的零件有时要苦思冥想,甚至绞尽脑汁。俄国作家契诃夫就是擅长运用细节的“高手”,在《一个官员的死》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4.
多少年来,我就怀疑作为文学艺术手段之一的小说是不是真的必然有宣传教育功能。因为我听宣传、吃教育的时候一般非常严肃认真,只有在非常轻松、非常放松、非常闲散的时候,我才选择读小说,我把读小说当作享受。前几天就奢侈了一把,享受了本张春旭的小说《归宿》。说读《归宿》是享受,主要因为这本书你不仅只能认定它是小说,而且与那些惊悚小说、侦探小说、传记小说相比,它就是一个故事,一个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的人,给你讲了一个有很强的“可读性”的故事。说“还不太会很专业地讲故事”,是因为故事没有更多的悬疑、包袱、伏笔,真就是“娓娓道来”,甚至小说前面都没有给出那32个章节也好层次也好的目录。不过没有目录丝毫不妨碍我们与作者相知。读它的时候就是跟着作者回味这个故事里的那段过程。可别小看这个“可读性”,我以为,享受小说就是没有一点功利性负担地得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必非让人振奋,不必非让人激昂,不必非让人沉重、愤懑,甚至不必非让人感伤或惆怅。你想,要是一个故事没了这些功能效果,还要让人肯读下去,愿意读下去,容易么!为人享受的小说,如果有很强的“可读性”,应当说就是不错的作品。那《归宿》的什么让人“可读”?就是那个故事,是那个故事里的那...  相似文献   

5.
教孩子阅读     
女儿练琴时,左手总是弹不好,为此曾挨过我们的批评。一天,我发觉女儿在很努力地用左手练习,并且有了很大的进步,便夸奖了她,女儿很兴奋。不一会儿,女儿说:“妈妈,我想写一篇故事。”我说:“好啊,快写吧!”于是孩子几乎冲到电脑跟前,打开电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她的写作。她不停地敲击着键盘,一千多字的《左手和右手的故事》便一气呵成了。后来,这篇文章还刊登在了《小葵花》画刊上呢。孩子经常能做到有感而发,这与我们帮她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孩子幼小时,我们经常挤出时间给她讲一些童话故事和童谣,努力做到绘声绘色,力求讲得…  相似文献   

6.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看《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尤其喜欢“好看小说”这个栏目。在2005年的第11期上,我读到了一篇特别精彩有趣的小说,就是庞婕蕾姐姐写的《有一件礼物叫原谅》。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小早”,开始我以为她仅仅是一个狂热的追星族,直到最后才明白,她痴迷“杨  相似文献   

8.
在写了几篇批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论文并屡次以其过誉张爱玲作为例证之后,由我写张爱玲作品论评,也许是不太合适的;唯其如此,也许我又是写这类文章最合适的人选.因为这可以说明:我们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好就说好,坏就说坏,这也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根本立场.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前期称赞不迭,誉为马克思主义者,这并不妨碍他对变成机会主义者后的那段表现嗤之以鼻,我当然不敢比附列宁,张爱玲当然也不同于普列汉诺夫,但是当她一九五二年离开社会主义中国跑到香港、美国去写反共小说《秧歌》、《赤地之恋》以歪曲土改、丑化抗美援朝时,她的反共立场和粗疏的文风理应遭到否定;但这不能掩盖其早期的创作成就;我们也不应抹煞她在现代文学史及“孤岛文学”方面应占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想讨一本书》很耐读。阅毕,就像欣赏了一幕小喜剧,让人忍不住想笑。但笑毕,又觉得不可一笑了之。小说的成功,除题材较新颖之外,再就是作者写活了一个人,一个当今社会里颇有典型意义的富有的穷人。陆文夫说:‘’,1、说要三步不8人。”微型小说因其小,似乎更应当把“人”放在今C位置。时下有些微型小说作者热衷于营构曲折离奇的情节人致“目中无人”。这不能不说是微型小说写作中的一个误区。当然,微型小说写人,重在写好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即笔力集中到人物性格的某一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作面面俱到的刻画。《想讨一本…  相似文献   

10.
一作为一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三次手术之后,心脏病突发,濒临死亡的边沿。借用她丈夫的一个专业术语,可以说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陆文婷的“断裂”。陆文婷为什么“断裂”?是她原来体质太弱吗?不是。在医院里,她算是“身强力壮”的,本院的保健科甚至没  相似文献   

11.
读完《活手》,最难忘的是那只手,那只像“一条蛇在她身上盘动”的手。女人已经死了,就那只手还活着,触目惊心地活着。就是这只“活手”,树起了小说警世的题旨。小说讲了一个荒诞味很足的故事。“她”的男人很能挣钱,隔十天半月,男人就汇来一笔数额不少的钱。“她”成天将自己锁在坚固的防盗门里,在数钱中度过时光。“她”很少出门,接汇款单时隔着防盗门,邮递员看不清“她”的脸。去邮局取钱回来,“她”像个贼,不住地往后看,  相似文献   

12.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幼儿园图书馆的一位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稚嫩的童声在教室里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哦...  相似文献   

13.
宋士广 《上海教育》2009,(13):56-57
当我满怀喜悦地告诉学生要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他们起初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从古诗文的练习中透一口气出来了。然而,预习下来,他们脸上写满了失望,有人甚至说:“这篇小说太没劲了,我都读得睡着了。”还有人说:“这篇小说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15.
《飘》这部流传世界的小说你看过吗?这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在26岁那年,决定写一本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并称之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她写这部小说的方式很特别,最先写好的是最后一幕,然后这边写一章,那边写一章。但是,对于书中的细节,她却是相当认真考究,绝不敷衍了事。举例来说,为了描写夏日骄阳下的红色粘土道路,她一定要亲自走过才下笔;为了描写一幢焚毁的旧农舍,她也一定要找到那样的屋子来研究。就这样,她一直持续着“美国最伟大的小说”的写作计划,壁橱中的稿件越积越多。朋友偶尔问她:“在写什么?”她总是笑着回答说:“当然在…  相似文献   

16.
陈玉霞,我对她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我俩曾在一个学校上学,她大我一岁,长我一级,在学校时就知道她作文成绩出色,文化大革命中她下了乡,只听说她仍是好写,日记厚厚的一本又一本,里面还写了不少不少的诗。那时感到很新奇,不知她在写什么。下乡三年后,她被招工回了城,后来又上了山东大学,毕业后分到临沂地区科委工作,说陌生,个人交往不深,所了解的情况就是这些。 真正注意她、了解她,是在1980年。第三期《山东文学》发表了她的小说《含着眼泪的微笑》,这是她的处女作。作品在当时的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作者讲叙了一个发人深思、令人共鸣的故事:十年动乱年代里,农  相似文献   

17.
安房直子是日本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最爱写的就是幻想童话。有的评论家说,她的小说就像在院子的一角默默开放的花朵一样,精美而充满想象。她写了很多好看得不得了的故事,比如《花椒娃娃》《狐狸的窗户》《花香小镇》等。嘘,别出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她那片迷人的童话森林……  相似文献   

18.
玛丽·雪莱(1797-1851)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名《科学怪人》)的作者。小说于1818年发表时,她只有21岁。玛丽·雪莱最初并没有打算写一部科幻小说,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小说类型。她只是想写一部恐怖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从前的吸血鬼之类的魔怪,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怪物。她的这一改动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并使她获得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改诗     
《冷斋夜话》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好诗后,常常读给邻居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婆听,很虚心地问:“老太太,你听得懂吗?”“听懂了,听懂了,您的诗写出了咱们老百姓的心里话。”老太太高兴地直点头。当然,有时候老太太说听不懂,白居易就把那  相似文献   

20.
主要是以小说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张洁,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深湛的造诣。她的《拣麦穗》便是备受赞赏的佳作。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它时,张洁已人到中年。正象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一佯,张洁常常怀着深深的情意回顾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除了《拣麦穗》外,还有《那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挖荠菜》等,都是这种追忆、检索的结晶。究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历经几十年风风雨雨、磕磕碰碰之后,在适应社会方面趋于“成熟”的同时,她不免也会感觉到某种失落、某种精神上的困惑。否则,她为什么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