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侃 《文化交流》2016,(2):42-44
正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女作家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外华文女作家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她们为繁荣海外华文文学做出了贡献.她们绝大多数人认同中华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同时也能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在21世纪,她们应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扩展视野,提高素质,充当中西文化与文学交流的和平使者.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和中国作家陈骏涛整个世界华文文学应该是由这样几个板块所组成的:中国的大陆和台、港、澳文学,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日本和大洋洲的华文文学,北美、南美和欧洲的华文文学。为了行文上的简洁,笔者下面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坛”和...  相似文献   

4.
孙侃 《文化交流》2016,(10):53-56
正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说,金庸小说可以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20多年来,文艺评论家龙彼德凭着对金庸小说的极度喜爱和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巨大热情,对金庸小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金庸小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怕读,因为诱惑力太大龙彼德关注金庸小说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掀起一股"金庸热",盛况可用"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5.
正光阴荏苒,而在浙江的诗人、诗评家龙彼德看来,50年前的北大荒艰苦岁月犹在眼前。他在那片黑土地上度过了十个春秋,并在那里写下了数百首"知青诗",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知青诗人"。尽管他早已远离了艰苦的日子,但那段记忆依然深铭于心,依然是他诗歌创作的主题之一。他为之思考,为之感慨,为之抒怀。祖国边陲独特生活赋予他创作灵感龙彼德是湖南省沅陵县人,1959年考上南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在杭州市第一中学(今杭州高级中  相似文献   

6.
1994年深秋,在云南省美丽的抚仙湖畔召开了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天玺同志对华文文学颇有研究。本文是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表明了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和祝愿。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作为首个推行多元文化政策的移民国家,一直以其多元一统的社会体制及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文章通过对加拿大华文报刊媒体市场的分析,总结出当前加国华文报刊的"3+1"格局现状,并对"横竖"法则在发展战略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官方主流以多种政策鼓励迁台知识女性投入写作以配合政治需要。但那些片面追求文学的现实干预功能的作品在读者中少有市场。读者的文学消费需求成为有品位的女性文学作品生产的内在动力。在女作家及编辑们纯正文学品味的坚守下,众多女作家好作品丰富了50年代的台湾文坛,并进入了读者视野,影响了此后台湾女性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往台湾文学史著论及台湾女性文学的出发,多以上世纪50年代大陆迁台女作家的群体崛起为标志;近年来学界的研究,开始将目光延伸到日据时代的台湾女性书写。事实上,1927年至1937年的台湾文坛上,随着左翼文学不断高涨的情势,叶陶、张碧珚、黄宝桃、张碧华、张泪痕等女作家崭露头角,文学意义的女性书写由此登场。本文拟从婚恋议题开掘、女性角色认知以及殖民地境遇描摹等层面,来发掘并彰显台湾女性文学出发伊始的行动路线。  相似文献   

10.
今年5月,海外华文作家喻丽清、戴小华与湖州作家座谈交流,她俩优雅出众的身姿,清脆标准的华语,声情并茂的言谈,可亲可信的内容,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喻丽清祖籍杭州,曾任第五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现任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的副主席。其实全国各地读者对喻丽清并不陌生。各地图书馆大都有她的著作可供借阅;许多读者常在网上读到其发表在中国报刊上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