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记忆的需要催生了记录行为,记录的控制选择了档案方式,档案方式保存了历史标本,文化的历史时空系于档案传承.如果从文化论,记忆是—种文化心理,记录是—种"写文化",档案则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建构的"管理文化".鉴于档案记忆功能上的完善和文化使命上的自觉,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堪称一项改善社会记忆功能的"社会健恼工程".  相似文献   

2.
杨静 《档案》2022,(5):50-54
针对当前我国口述档案参与社会记忆构建的探索与实践概况,从主题领域、实施主体和开展形式三个角度分析,总结出口述档案对于社会记忆的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薄弱,档案资源整合差;内容参差不齐,成果形式单一;平台建设有限,开发利用不佳。最后提出基于口述档案的社会记忆构建策略建议:强化档案意识,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注重管理规范化,开发多样化成果;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3.
"社会记忆"即社会共有的记忆,是人类社会历史和传统的继承和连续。作为历史承载物的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集中表现为"社会记忆工程"档案文献资源。它包含档案文献遗产与社会记忆、城市档案与城市记忆、家庭档案与平民记忆、乡村档案与乡村记忆等方面。本文从主体、客体、协作三方面剖析了"社会记忆工程"档案文献资源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4.
如何构筑更加全面的社会记忆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新的视野和使命,也是社会对档案领域的新诉求。文章从体制内档案记忆资源与体制外档案记忆资源并重、传统记忆资源与电子记忆资源并举、中心记忆资源与边缘记忆资源兼顾、精英记忆资源与民众记忆资源互补四个方面分析,提出新时期档案记忆资源体系构筑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5.
如何构筑更加全面的社会记忆已成为档案工作者新的视野和使命,也是社会对档案领域的新诉求。文章从体制内档案记忆资源与体制外档案记忆资源并重、传统记忆资源与电子记忆资源并举、中心记忆资源与边缘记忆资源兼顾、精英记忆资源与民众记忆资源互补四个方面分析,提出新时期档案记忆资源体系构筑的规则要求。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人本性""、文化个性"、"地域性"等特性,因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也会随之产生"人本性""、文化个性""、地域性"等原则。本文立足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结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原则,对如何更有效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域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在学术、实践方面不受重视,面临地域性集体记忆构建缺位、建设资源层次单一和不同主体各自建设的困境.文章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出发点,借鉴其回归公共服务、协调各级组织、实现多元供给的思想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应以公民为中心、多元主体合作对地域文化档案资源进行收集和开发,并通过责任机制防范风险,加强地域文化档案资源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构建社会记忆为目的,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特色档案为例,首先探讨了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针对彝族特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提出为了构建社会记忆,并对民族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需档案部门带领宣传与征集,带动彝族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和规范性建设,并运用新型模式实现档案资源充分利用,从而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数字记忆"。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档案资源的结构与服务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在各项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许多新型档案资源应运而生。这些新型档案资源可以定义为"社会档案资源",论文从与"国家档案资源"对比的角度给予了理论阐释,同时分析了社会档案资源的资源体系和结构体系,提出了构建社会档案资源服务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0.
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数字档案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收藏和开发是构建档案资源的基本途径。根据当代档案记忆观和资源观,有必要大力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建议构建"中国记忆"大型数字资源库,以真实丰富的数字资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提供文献支撑,促进档案事业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档案用户作为网络社会推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动力源,其信息安全面临危机。本文从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系统的相关内容出发,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档案用户信息安全研究对档案工作、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发展的重要性,并从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环节阐明了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的必要性;分析了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构建与模型;最后,从法制维度、技术维度、管理维度和意识维度等方面提出信息生态视域下数字档案用户信息安全系统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玉昭 《档案与建设》2021,(2):37-40,13
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数字档案资源开发是数字时代档案资源开发的新形式,为档案资源开发模式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在梳理多元主体关系对其重新进行角色厘定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开发与建构社会记忆的框架,包括档案主管部门主导下的协同参与、档案开发部门引导下的开发深化、公众交流合作推动下的知识转化和多元主体行动下的社会记忆构建四个阶段,并从主动开放数字档案资源、协同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库、以信息技术优化开发效率和完善多元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四个角度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的推动下,电子档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历程.1档案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在我国古代,档案也是图书,有着共同的起点:结绳—刻契—甲骨文—铜器铭文—简册—刻版印刷.档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它能重现人、物、事的历史原貌,具有最可靠的凭证性和科学研究价值.档案的核心价值是"证史",档案机构最重要的使命是为子孙后代保存"社会记忆".电子政务的建设给档案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决策和服务水平需要档案信息;二是借助电子政务平台,档案的现代价值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地方特色档案资源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基因,反映了特殊时期的文化记忆,具有多元的社会文化价值。本文从社会记忆构建的视角,以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抢救和保护"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并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事件为案例,探索了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整合模式与传播路径。研究发现: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资源的整合,体现了由组织记忆向公共记忆、碎片记忆向整体记忆、固化记忆向活态记忆的转型,而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探索的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资源的产业化、国际化和多媒体传播路径,大大推动了苏州丝绸记忆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孙雪 《云南档案》2016,(10):48-50
档案作为存储"社会记忆"的材料,对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融入社会,也是当今档案界探寻的重点之一。文章就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内容以及开发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档案叙事服务中主体和客体对数字记忆构建以及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系统模型,分为档案资源层、叙事创作层、用户服务层、反馈评价层四个部分;提出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数字记忆视角下的档案信息服务创新提供思路,推动社会数字记忆的建设,满足用户身份认同需求,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以构建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为核心的"城市记忆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践取得很大进展。但整体来看,"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建设主体单一,记忆内容、结构有失偏颇,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受限等。[1]本文以高校记忆档案资源建设为着眼点,在明确高校记忆档案对"城市记忆工程"建设重要性基础上,提出高校记忆档案的考察标准、组  相似文献   

18.
档案是人类社会记忆大厦的基石,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记忆的源泉,其质量和完整性都影响人类社会记忆的留存。本文阐述了档案信息资源形成条件,并从横向、纵向不同纬度分析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历史档案是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文章以民国成都市房地档案为例,从社会情境、面临的选择、档案开发等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如何以社会记忆的视角看待和研究历史档案。通过揭示档案背后的社会情境、探讨它形成与保管过程中经历的多种选择,希望给予之后的历史研究以参考,让我们更客观评价它在还原过去中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在社会记忆理论的启发下,从"合作"、"尺度"、"传播"三方面拓展现有的档案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上海档案工作》2008,(1):12-12
2007年11月29日,由《中国档案》杂志社和上海市档案局共同主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办。来自全国14个城市和本市的档案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论坛,对城市记忆的概念、档案与城市记忆的关系、档案界在构建城市记忆中的作用、城市记忆工程中档案部门与社会互动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现将部分文章择要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