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话中有话,突出个性戏剧的对话,讲究话中有话,即有潜台词可挖。话中有话,才能性格化。《祝福》虽是小说,其中人物的对话却可谓句句性格化的。例一,四个“四叔说”——勾画出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嘴脸。“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者,既是祥林嫂的婆婆“要_她回去,”他当然无话可说了。“可恶!然而……。”四叔说。“可恶!”是四叔得知祥林嫂是被其婆家,串通卫老婆子抢走的“报告”时,感到冒犯了他的威严而表示的恼怒。“然而……。”却是他发火时旋即记起不能失掉封建伦理的体统,祥林嫂是逃出来的,“这不好”,即使被  相似文献   

2.
一、关涉到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小说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不可能删繁就简直接点明,它总是通过其他方式来暗示读者的,这也是小说艺术的魅力之一。《祝福》中,祥林嫂被她婆婆带人捆绑走后,小说用了两个词来表现四叔的态度,很有意思:“可恶!然而……”这是四叔的第一次评价。四叔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文看,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采取“先斩后奏”的方式,等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时让两个男人强行把她捆上白蓬船,然后才到四叔家叫人。事后,四叔听了“看见的人”的“报告”才知道这一情况,因而觉得“可恶”。但祥林嫂“诚然是逃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八岁那年的一个星期日,我正临摹书帖,老爸看着我慵懒的样子,皱一皱眉说:"伢子!有一样东西,远看黑压压,近看鱼鳞甲,口里吃人,肚子里讲话。你说是什么?""好吓人!还吃人哪?""吃过你呢!"我大吃一惊:"不信!"老爸叫我到外面场子上去找。我  相似文献   

4.
鲁四老爷的"表里不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四老爷是《祝福》的重要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因素。鲁迅先生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着墨不多,仅仅是抓住其“表里不一”的特征进行反讽。作者的这种匠心有着深刻的用意。反讽之一:言与行的表里不一祥林嫂曾两次来鲁家做工。第一次鲁四老爷就“皱了皱眉”,对新寡的祥林嫂生厌,因为祥林嫂不是为丈夫殉节的烈女;第二次鲁四老爷也“照例皱过眉”,并且判定她为“伤风败俗”的罪人。对祥林嫂的两次来做工,鲁四老爷都是不高兴的。在他眼里,祥林嫂已是不干不净的“浊物”,是不吉不祥的“丧门星”,可是,两次他又都接纳了她,接纳的…  相似文献   

5.
一、从上下文推测.例如《祝福》在写祥林嫂被抢后,鲁四老爷只是说:“可恶!然而……”.“然而……”是什么意思呢?当鲁四听到有人竟敢事先未经他许可抢走他家的短工,以至闹得“沸反盈天”,有损他的名声和威严,于是怒不可遏,大骂一声“可恶”.但再联系上文对他书房的描写,可知鲁四是一个封建卫道士.所以“然而”与前句一转,又透露了他的心声:寡妇外逃,是礼教所不容,婆婆有权处置,无可非议.二、从文章的主旨上去推敲.例如:“夜里,我作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变成了  相似文献   

6.
祥林嫂之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表层线索。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鲁四老爷家中的短工说“是穷死的”。仅仅是因为穷吗?《祝福》分明又是个人命案子,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这是小说的深层线索。围绕这一深层线索,我们可以解读到《祝福》多元的思想意蕴。一、反封建礼教:思想革命的理性认识《祝福》的思想意蕴,首先应将其与中国的思想革命结合起来考察。这主要体现在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性认识。小说中祥林嫂赖以生活的家庭,是鲁四老爷的家。鲁四老爷是一个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他“皱了皱眉”,分明是“讨厌她是…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22,(1):54-55
我家宝宝两岁多,在和他看绘本的时候,他经常会说:"这个犀牛我见过,这个宇宙飞船我坐过",但其实他没见过也没坐过.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今天我吃饼干了,但其实他并没有吃,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谓的"撒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处理呢?不管他会不会撒谎成性,管又该怎么管呢?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撒...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祥林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死去了第一个丈夫。丈夫生前对她如何,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单凭婆婆以八十千的价格把她卖到了贺家这件事上就可以窥知她在这个家中的生活状况。有如此精刁的婆婆在上.断不会有她的地位和尊严。后来逃到了鲁镇做短工即是印证。“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说明即使是在鲁四老爷这种毫无民主的封建卫道士的家中做仆人.也胜过留在自己的家中。其婆婆之恶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 ,做女人难 ,做寡妇更难 !重读鲁迅先生写于 192 4年的短篇小说《祝福》 ,探看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生命轨迹 ,难免喟叹不已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没问她姓什么 ,但中人是卫家山人 ,既说是邻居 ,那大概也就姓卫了。”这是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 ,作品对主人公的介绍。有姓吗 ?有名吗 ?我们无从知晓祥林嫂的真实姓名 ,那是因为在中国男权社会 ,妇女“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没有姓名 ,这是人权的自我迷失。“大家闺秀” ,“小家碧玉” ,“三寸金莲”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男子对女子的审美价值取向。然而祥林嫂的“手脚都壮大”就有点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11.
《祝福》是鲁迅先生反封建反礼教的代表作品,祥林嫂为死去的丈夫守丧而在头上扎的白头绳,也成为人们分析作品反封建主旨的佐证,认为祥林嫂之所以扎白头绳,是因为她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从而成为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有力控诉.而笔者却认为祥林嫂扎白头绳恰恰体现了她的纯朴与善良本性,当纯朴、善良的祥林嫂由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步步走向死亡时,这才真正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个特别不幸的女子。一个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祥林嫂的悲剧不是惨在狼吃阿毛,而是惨在封建礼教吃人;窦娥的悲剧又事出何因呢?"窦娥冤",她到底"冤"在哪里?她的冤屈为什么能够穿越时空打动当时与后世的无数观众?窦娥形象的悲剧性,值得深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8,(28)
一次,偶然翻看一位学生的日记,被一段笔迹很重的文字深深吸引。该文对刚刚讲过的小说《祝福》作了个性化的解读,其中对鲁四老爷的评价几乎完全颠覆了老师的观点。且看——"我不赞成老师的说法。鲁四老爷只是一个小富农,而不是地主,因为在祥林嫂被其婆婆掳走后,四婶自己煮午饭,儿子阿牛烧火,可见其并不很富裕。鲁四老爷守旧、迷信和自私,厌嫌祥林嫂是个寡妇,这确实很可恶,  相似文献   

14.
亓程 《文教资料》2008,(19):11-13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淋漓尽致地真实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父权宗法社会中的"吃人者",在长期焦虑的折磨下最终变成"吃人者",她心灵的扭曲,人性的裂变所产生的破坏力.本文试着从女性心理及其女性焦虑的角度来分析曼璐的人性扭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幸亏还没有这样———当我们拿到毕业证书时,我们的脑子已经是一锅粥!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夏乾译作业评价:个性A 想像力A 表现力A 形式感A教师点评:学得多,未必都有用(张进老师推荐)某日一小鸡正欲过马路。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笔者做了如下采访:鲁四老爷:事理通达心气平和……过马路为何如此急吼吼?可恶……然而……祥林嫂:它真傻,它真傻。它光知绿灯时斑马线上无车辆。可是……切莫惨死车轮下。吴妈:去捐门槛呀!赎了罪过,免得死后吃苦。“我”:清蒸鱼翅,价廉物美,不可不吃。婆婆:马路对过房价才五十,卖了这边,换作那边,净赚八十千。吓,你…  相似文献   

16.
我是没有喜欢过祥林嫂的,对她的情感也仅限于怜悯或是同情。然而,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喜欢上祥林嫂这个人呢?宝玉说得好,女孩未出嫁时,是颗宝珠;出了嫁,便成了死珠;再后来,就什么也不是,成了死鱼眼珠了!林妹妹是千古才出一个的情种,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在当时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17.
再来一次     
<正>上帝交给我一份卷子。卷子上只有一个问题:如果,给你再来一次的机会,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我拿起笔,玩弄着额前的头发,思考起来……如果我是一只猫就好了。天天在主人家里吃了睡,睡了吃,养得白白胖胖的,随便"卖个萌"就有食物。可是,如果要捉老鼠呢?长得那么胖,估计走路都哮喘了,还捉老鼠呢,没被主人扔了就不错了。所以,当猫不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之后,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发问:“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娘家?”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有点突然,不少同学还没有回过神来。因此我转而问他:“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同学回答说:“现在夫妻间吵架,婆媳间矛盾,女方受了委屈往往就是回娘家,以寻求支持。祥林嫂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回自己的娘家呢?”  相似文献   

19.
扬扬是班上的"大忙人",说他忙是因为他总是欠着一大堆没有来得及完成的作业,所以一到中午自习的时候,总能听见他的名字在教室里不停地回荡着,一会儿这个教师催促一下:"你的大练习册呢?"一会儿那个教师鞭策一下:"扬扬,还不赶紧做,发什么呆呢!"要不就是班上负责督促他的小干部叫他订正作业……  相似文献   

20.
<正>孩子出了车祸让其独自解决;子女打工挣学费;逼3岁小儿吃四川辣面;将婴儿丢进水中学游泳;以恶制恶惩罚小孩……这样的父母,是不是太"冷血",太没"人性"了?这就是美国父母令人瞠目的"冷酷"教育。但在这"冷酷"背后,却能品味出别样的温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