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贺昌少年立志,坚信马列主义,学生时代投身革命,从事和领导我国早期的学生运动、青年运动、工人运动、武装斗争、苏维埃建设等革命运动。他曾担任过党、团、军队及其他革命团体的许多领导职务。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为了人民的翻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对中国革命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亦贝  刘佳程 《学苑教育》2023,(16):27-28+31
新时代为语文课程赋予了新的使命,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领会革命精神。为了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将革命文化教育渗透进日常教学,让其形式丰富多元化。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湖南红色文化特色,对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多元化形式、渗透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建立文化自信,语文教师应围绕革命文化作品展开有效教学,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评价中培养其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情,从审美评价的角度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作品的主题理解,并通过作业的评价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革命文化作品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是体现中华民族风格的重要内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更是落实语文要素和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结合学科特点,本文对编排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意义进行梳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了能够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怀及国家认同感,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牢记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能够实现文化自信。因此,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内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方式进行详细地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统编版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两种教学模式,旨在从根源处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艺术课程对于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革命文化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助力艺术美育功能落地;能够丰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深化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革命文化审美与思政共融的问题、革命文化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与时俱进等问题。为了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应加强艺术课程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建设、创新革命文化艺术教学形式,从而实现革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选文数量及体裁、选文主题、选文内容框架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对革命文化选文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革命文化选文在教学中的落实。通过分析发现,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有以下特点:革命文化选文编排体系有创新,革命文化选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革命文化选文呈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革命文化选文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8.
革命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与鲜活的时代价值,是培育青年一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精神养料。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以形象的语言文字陶冶学生的心灵,以经典的文学作品鼓舞青少年的精神,在革命文化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让革命文化有机地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既要立足文本,守正创新,注重引导学生开掘文字的力量;又要防止说教,避免僵化,注重联系生活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9.
1949年到1976年中国历史呈现出转型并曲折前进的态势,政治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维度,革命文化的走向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革命文化整合社会心理,成功建构起一元的意识形态体系。通过建国之初破立并举的开拓和八大前后"双百"方针的实行,革命文化建设取得了宝贵的成绩。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革命文化逐渐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经历曲折,文化政治化、革命化程度随着每一次批判运动不断加深,最终归于政治斗争,造成了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些失误。研究社会主义建设30年中革命文化发展各阶段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化事件,藉此分析革命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得出一些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以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三年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为依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知途径较单一、学校对革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等多方面问题。由此提出了加强高职德育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开展高职学生社团和团组织活动、发挥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的表率作用等相应的对策,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将本地革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11.
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鞭辟入里地向国人介绍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考察了欧洲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动思潮;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他逐渐认识到只有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走革命道路,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主张依靠工人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无产阶级革命。他通过文章和实际行动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革命团体、策划和指导五卅运动及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民族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吴玉章在日留学期间曾参与同盟会的领导工作,创办具有较强革命性质的《四川》杂志,宣传革命的思想与理论,促进革命力量的联合;参与革命武装起义,策划一系列的革命暗杀行动,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其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策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巩固了蜀军革命政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做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大革命准备时期,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应由中国国民党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共同奋斗.他尤其关注唤起民众,形成革命的联合战线,视民众为国民革命的基础.他还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国民革命,因为这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经步骤,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必须争取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时期,潘月樵"首开伶人参加革命之先例",在革命斗争中异常突出。他以戏曲为战剑,宣传反封建争自由思想,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组织伶界进步人士,投身于辛亥革命的大潮,成为辛亥上海光复的重要革命力量;筹饷募捐,支援革命。本文通过对著名京剧大师潘月樵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期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就一直将海外华侨作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他不仅全力发展海外革命组织,创办革命报刊,而且以华侨为其革命事业的主要财政支持。事实上,正是主要在华侨的财政支持下,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但是华侨的力量毕竟有限,孙中山长期忽视国内的革命力量,给革命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财政困难直接导致了辛亥前10次武装起义的旋起旋灭,更导致了同盟会内部的分裂,之所以视华侨为其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根本原因在于孙中山的华侨出身使他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使他认识到华侨的革命要求,却认识不到国内人民的革命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优秀活动家邓培,对唐山的民主革命事业和中国的工人运动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唐山许多革命工作是他第一个做的,许多革命组织是他第一个建的,许多革命领导职务也是他第一个担任的。他是唐山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英勇的革命先锋。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国政治革命的对象、目标、方式以及领导阶级和群众基础,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治革命观。研究他的有关政治革命理论,既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韦拔群在领导右江农民运动和土地革命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把农民教育作为当前革命的中心内容来抓,紧紧围绕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这一指导方针,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充分发挥了农民革命主力军的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农民教育思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指导和实际范例,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开始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与先前轻视劳动群众相比,他开始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他极力促进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斗争,但同时他的思想又时常停留在改良主义阶段,悲观主义色彩浓烈.这一思想状态与他过渡时期思想的混杂相关.他在工人运动问题上改良和革命的双重性也对他后来在工人运动态度上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