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晓芳  王仰麟  任鑫  李震 《资源科学》2008,30(3):392-400
以北京东北边缘温榆河沿河道两侧的生态廊道规划区为研究对象,以流域1991年、1996年、2002年三期TM影像、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分别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尺度及斑块尺度,剖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表现为近期林地面积增加显著,水域面积缩减了近一半;河道附近水域多转为林地,距离远的多转为建设用地;1996年-2002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现象较明显;土地利用格局中经济空间连通度增强;中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更现象频繁;各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度从该类中心到周围300m-400m内迅速减小.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程度指数下降趋势有各自的距离效应,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的变化趋势相比有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轨迹在各缓冲带上出现频率的内部差异不大,持续性土地利用轨迹的平均斑块面积沿缓冲带有较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货流的演化及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99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货流的变动情况。在时间序列上,长三角地区表现为交通网络的完备和货运量的快速增长;空间上,货运的非均衡性趋势是货流空间变化的主流,且一直保持集中的趋势;通过马尔可夫链的空间分析发现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高、中高、中低、低几个趋同的俱乐部。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浙江省旱涝灾害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63个气象站点36年(1971-2006年)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正态化Z指数方法计算单站旱涝指标,并利用该数据确定区域旱涝等级,对浙江省的旱涝时间序列进行研究,运用GIS空间插值方法(Kriiging)分析浙江省旱涝的时空分布,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从70年代开始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旱涝交替发生,但总体以偏涝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多旱区在金衢等内陆丘陵盆地,多涝区常发生在浙西地区。这对防御旱涝和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对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筑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4—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建立地理回归模型,从全局分析建筑业时空分布,考虑时间变化下的空间作用效应,通过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解释变量,在考虑区位空间因素的作用下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能源效率对建筑业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在华南部分地区和华东部分地区有所减缓;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在时间序列上看逐渐递减,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改善显著。解释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应依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解方法。通过小波分解,将原时间序列依尺度分解成不同层次,利用尺度系数作为季节性乘积分量,将小波系数序列处理为方差平稳的平稳序列,并应用于样本数据异常点的识别和修正,使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提升。实例验证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吉林中东部地区林地的时空变化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支撑下,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景观模型对吉林省中东部山地丘陵区20年来林地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①1980年~1995年期间森林面积在减少,斑块数量增加,而相应指标在1995年~2000年期间都呈现相反趋势;②该区的林地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无论是从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模型还是从林地分布重心变化情况来看都表明:通化与吉林地区的森林面积变化较大,而白山、延边地区的变化较小.经数据分析与文献调研得知,大量的采伐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是林地在1980年~1995年期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国家相应林业政策的出台是1995年~2000年期间林地面积得以增加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MODIS时间序列数据提取水稻面积是一种常见的区域尺度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但对于该方法的面积提取精度的分析还不够明确。为此本文利用Landsat 8 OLI数据结合监督分类的最大似然法提取江苏省水稻面积,并以Landsat数据的提取结果作为参考值,对时间序列MODIS数据的水稻面积提取结果空间位置匹配状况进行评估。主要通过两种方案来展开,一是沿用前人的MODIS数据水稻提取算法参数,提取江苏省水稻面积,评估水稻面积提取总量精度,二是修改水稻提取算法参数,使MODIS数据水稻面积提取与统计数据持平,分析其空间位置匹配状况。研究发现:对于方案一,时间序列MODIS数据提取的水稻面积,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准确度,但总体面积偏低;对于方案二,空间匹配上存在较大误差,特别是在南京和启东等地存在误提。沿用统一水稻提取算法参数,年纪之间气象条件变化,造成提取结果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近15 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政策驱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为林地资源的调查和时空变化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文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1985年、1995年和2000年3期林地类型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建立林地资源时空演变模型,对海南岛林地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2000年15年内,海南岛林地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而且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中最近5年林地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前1O年.1985年~1995年海南岛林地资源总量出现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有林地的增长特别明显;而1995年~2000年大量的林地转为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该时期有林地、灌木林和疏林地都出现大幅度减少.从空间格局来看,海口市在整个15年内,林地的变化始终最为突出,东部沿海县市,如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保亭等林地变化的动态度和减少的数量都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政策因子对林地资源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赞刚 《今日科苑》2007,(12):163-163
针对严寒地区公共建筑共享空间创作中的特殊性问题,从平面布局、朝向选择和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金融时间序列(1990年~2014年上证指数)为研究对象,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本身带有较大的波动性,有高频和低频的数据情况贯穿于整个时间序列。小波分析对于数据降噪较于传统的降噪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分析对比小波变换在处理两种不同波频情况下的优势和方法。采用其适合小波分析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组合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其思想是,先将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解,得到各级小波变换序列和尺度变换序列。根据不同级小波变换系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神经网络训练函数建立预测模型,得到各级小波变换序列和最后一层尺度序列,运用小波重建技术得出原时间序列的预测值。最后和常规的BP神经网络比较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东北森林物候期监测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于信芳  庄大方 《资源科学》2006,28(4):111-117
物候是指示气候与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东北森林,森林分布范围由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确定。遥感数据源是2003年500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分析东北主要森林树种的NDVI时间序列特征,表明不同树种的同一遥感参数时间序列基本形状近似,在关键物候期和变化振幅上存在差异,这为根据遥感参数时间序列曲线监测森林物候期奠定了理论基础。将MODIS NDVI 8天合成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构成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影像。基于每天的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了东北森林物候期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北大部分地区树木在第100天~150天开始生长,到第260天~290天逐渐停止生长,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40天~180天。通过与部分物候观测数据的比较验证,表明基于MODIS NDVI数据获取的树木生长始末日期与调查资料具有可比性,获取的森林物候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利用监督分类提取1990-2018年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类型,然后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揭示北京东部基于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特性。研究表明: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减少最为突出,将近一半用来退耕还林,耕地仍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量最大的来源,这是快速城镇化地区最突出的特征;居民用地扩张了一半,林地增长极为突出;综合动态度总体在增加,林地动态度比较突出,居民地动态度总体增长,耕地动态度在逐渐缩小。因此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13.
不同潜在蒸散发估算方法在辽宁省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永强  刘明阳  李元菲  肖春柳 《资源科学》2019,41(10):1780-1790
准确估算潜在蒸散发(PET)是研究区域水文循环和农业灌溉管理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本文利用辽宁省及周边27个气象站点1968—2017年的历史气象数据,选用6种估算方法(Penman-Monteith(PM)法、Rohwer(Roh)法、Hamon(Ham)法、Hargreaves(Har)法、Makkink(Mak)法和Priestley-Taylor(PT)法)计算PET。并以PM法月值作为标准,对5种估算方法的经验系数进行修正,再从年、月两个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修正经验系数前后5种估算方法在辽宁省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①修正前,年尺度上,Mak法、PT法和PM法的结果较为接近,相对误差均在25%以内。月尺度上,PT法相对误差最小为13.96%,其次是Mak法。空间尺度上,5种估算方法在辽东北地区估算精度较低,整体空间差异明显,相对来说PT法估算适用性更好。②修正后,5种估算方法适用性和相关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年尺度上各估算方法与PM法计算结果年际变化大致相同,其中Mak法和PT法最为合适,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月尺度和空间尺度上,PT法都优于其他方法。因此,在计算辽宁省PET时,本文推荐使用修正经验系数后的PT法,其次是Mak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保护工作压力逐渐增大,掌握区域农地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是制定可持续土地利用政策的基础。本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利用2000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该区农地变化特征,然后在构建传统Logistic模型基础上引入空间自相关因子,采用Auto Logistic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空间距离和土地利用特征的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尺度农地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该区耕地、林地等农地以净减少为主,景观破碎度有所提高,耕地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来源;(2)农地属性变化和土地开发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为农地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其他驱动力中耕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到最近铁路的距离、总人口密度变化、年日照时数倾向率等因子影响,林地变化主要受地均GDP变化、总人口密度变化、坡度、到最近道路等因子影响;(3)同传统Logistic模型相比,采用能反映土地利用特征空间自相关性的Auto 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区域农地变化驱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辰华  李书恒  白红英  朱显亮  杨琪 《资源科学》2019,41(11):2131-2143
多尺度周期变化是植被研究的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对揭示植被系统变化规律及其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白山地区树轮宽度年表重建的近172年的7月NDVI资料数据,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太白山地区南北坡7月NDVI呈微弱的非线性上升趋势,北坡/南坡NDVI分别具有3.3 a/3.5 a、8.1 a/8.8 a的年际尺度周期,以及18 a/19.1 a、36 a/34.4 a和64.8 a/68.8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②重构的年际尺度变化较好地呈现了NDVI原始序列的波动细节,而年代际尺度变化则揭示了不同时期内NDVI的增减交替变化。北坡NDVI的年际尺度波动较大,而南坡NDVI的年代际尺度波动略强。③在年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年代际尺度上影响NDVI的主要因素是气温。④北坡NDVI变化主要受水分因素控制,而南坡NDVI则受热量因素影响更为明显。分析太白山地区NDVI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研究太白山地区植被生长的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1952-2008年的56年城市化和服务业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利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对吉林省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确评估森林采伐年龄对合理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本文根据吉林省和龙市集体人工林落叶松林的经营数据,对其林地期望值进行静态分析,并应用线性规划模型开展森林期望收益净现值的动态分析,探讨人工落叶松林的经济成熟期。结果表明,该地区林地期望值最大的年限为30年,确定的经济成熟期为30年,而此时森林期望收益净现值将达到53.04万元。  相似文献   

18.
探索和识别多年来中国国土整治研究的学科知识基础,揭示研究现状,发掘现有研究不足,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首先,运用高频关键词得出研究热点文字云,明晰该领域由概念演变与阶段划分、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设计、潜力分析、绩效评价、意愿研究、工程类型与措施7个主题模块构成;其次,通过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①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工程措施、绩效评价等研究,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注度不够,缺乏有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证性文章,且大部分研究结论都是针对所选典型项目区而言,得出的数学模型和评价体系适用范围较窄。②现有研究主要以项目尺度和行政尺度为主,关注点大多放在土地表层横向数据的对比分析上,时间点选取较少,研究尺度也较为单一。③现有成果过分强调实证类的研究,同时对国土整治中的人文社科领域关注不够;接着,从研究主题、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3个方面作出展望:①重视生态保护修复与管护工作,积极探索地区统一的定量参照体系,开展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②关注垂直方向的动态发展,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开展长时间序列、多维空间尺度研究。③多注重工程技术与人文管理领域的相互结合,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化整治后效益研究。最后,关于未来国土整治的发展,提出强化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提升国土整治法律地位、拓宽多元融资渠道、集成关键技术和操作规范、开展景观生态专项技术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汾沁地区蒸散模拟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项  尹云鹤  吴绍洪  邓浩宇 《资源科学》2018,40(8):1658-1671
蒸散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过程,也是连接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关键纽带。气候变化背景下,蒸散的时空分布研究可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基础。本文基于结合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数据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黄土高原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量,并分析其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结合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与忽略水储量变化的水量平衡方法模拟所得蒸散相比,前者时间序列上波动更平稳(变异系数、标准差、极端值分别减少0.12,5.50mm,3.20%),可更精确地反映汾沁地区实际蒸散在年和季节尺度上的变化规律;②研究区2003—2015年均蒸散量为530.19mm,空间分布上由北向南大致增加,年际波动较平稳(变异系数为0.08),其中2010年蒸散量最低(478.22mm),2011年蒸散量最高(614.57mm);③季节尺度上,夏季平均蒸散量最高(263.36mm),占全年蒸散量的49.67%,波动较平稳;冬季蒸散量最低(19.50mm),离散程度较大;④汾沁地区2003—2015年蒸散变化主要受温度、降水的影响,其年际波动主要与降水相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图将黄淮海及其附近地区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利用该区域气象站点1961年-2008年的降水数据计算出子区内各站点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简称SPI);通过各子区站点的SPI差异分析了研究区内发生干旱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格局。结果表明:在3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严重、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然而整个研究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没有明显区别;在6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C区、D区发生极端干旱的频率较低,其中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发生严重等级干旱的频率较高;在12个月尺度上,A区、B区发生总体干旱的频率较高,C区、D区发生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频率较高;就季节性干旱而言,在3个月尺度上,4个子区域发生各等级干旱的频率也存在较大差别。此外,从12个月尺度SPI值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来看,1962年-2008年全区干旱有轻微加重的趋势,且整个研究区及其各子区域干旱变化趋势处于波动中,全区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有明显加重趋势,70、80年代以及2000年以来有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