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56名。结果:大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少数人采用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男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女生多采用求助策略;文科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理科生倾向于自责和退避;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压力对人身体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本文从生理、社会和心理三方面压力源上论述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压力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能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运用SAS、SCL-90及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以近500名省属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应对方式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2)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3)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积极程度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即就业应对方式越积极,就业压力越小;就业应对方式越消极,就业压力越大。(4)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检验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Aitken拖延问卷和学习倦怠量表调查了466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2)应对方式、拖延行为对学习倦怠都有预测作用。(3)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三者关系密切,应对方式通过拖延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5.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备因素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三、大四的学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大一学生;4)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趋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出发,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之间皆存在显著两两正相关,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手机依赖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2)消极应对方式在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调节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以及"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手机依赖"关系的前半段路径.因此,大学生无聊倾向的产生会增加消极应对方式,进而增强手机依赖,而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调节无聊倾向对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14所院校1 380(男928,女452)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压力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与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5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和成就感低维度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理科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生。大学生不同消极应对方式水平的学习倦怠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具极其显著性(P<0.01)。积极情绪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各维度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绪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各维度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消极应对方式更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400名大学生(贫困组和非贫困组)进行测评,探讨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两组特质焦虑不显著。贫困生状态焦虑显著高于非贫困生(t=2.386,p〈0.05)。贫困大学生焦虑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问题解决和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有较高的预测力(R2=0.456)。本研究目的为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尤其是要勇敢面对应激事件并采用有效方式解决,可以改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体校教练员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体校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我国体校教练员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结论:(1)积极应对方式与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指数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付与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都存在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积极应对方式与高的幸福感紧密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则对幸福感有消极影响作用;(2)教练员职业压力源和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3)积极应对方式与工作任务本身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维度成正相关;而教练员消极应对方式与工作任务本身、组织结构和氛围、职业发展、家庭因素、工作待遇和社会关系呈显著正相关;(4)压力是预测教练员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应对方式和职业压力源对幸福感的体验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表现出消极的应对方式。这既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又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结合心理学知识,从武术技击的特性入手,发扬武术传统价值,在武术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矫正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实现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个人评价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21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有显著差异;2)正常家庭子女相比于非正常家庭子女在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教养方式的同时也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的教养方式;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4)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应对方式与他们认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德宏州571名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城镇教师还是乡村教师,在遇到挫折和压力的时候都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城镇教师和乡村教师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性别差异;城镇中学与小学教师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村中学与小学教师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上都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北京55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压力时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2)男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女生;(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4)经常运动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不经常运动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德宏州571名中小学教师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中小学教师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已婚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未婚教师,并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教师在积极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不同地区教师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SCL-90各因子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SCL-90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不存在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学生心理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 :以 2 71名体育学院学生 (平均年龄为 2 0 4± 1 19岁 ,男 2 16人 ,女 5 5人 )为研究对象 ,以心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发现 :( 1)大学生之自尊、个性、应对方式及心理控制源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比较突出的因素有个性结构中的“情绪稳定性”、自尊、应对策略之“解决问题”及“求助”、心理控制源之“内控性” ;( 3 )情绪稳定性、自尊、解决问题及内控性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存在着交互作用。结论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要特别重视心理中介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鉴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成果,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人格特质、自尊、归因方式、自我价值、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生活事件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三个策略:加强和完善社会资助体系;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个性品质;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相似文献   

18.
运用《应对方式量表》对青少年专业足球运动员和不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足球运动员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足球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足球运动员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逐渐增多,消极应对策略逐渐减少;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并针对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和方法:为探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的关系,以及2种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效应,采用问卷对208名在役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对运动员心理疲劳有显著性负向影响,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有显著性正向影响;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运动员采用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实际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与心理疲劳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经常采用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的运动员获得越多的主观支持其心理疲劳反而越高。结论:社会支持在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之间起调节效应,其中主观支持维度起主要调节效应;领悟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建议开展运动员实际支持量大小和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等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提高大学生主观应对性,并辅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使其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因此,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大学生精神贫困概念的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进而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寻找引起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了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