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刘向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法律、文史及政治方面,尤其法律思想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德刑思想,演化而成为唐代的中华法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对于历代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前刘向时期的文献整理以对法、律、令等法律档案的整理最为成熟。分析前刘向时期法律档案的整理可知,刘向的校雠学义例和刘歆的分类编目方式渊源有自,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乃是在融汇前人档案整理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并且也源自档案整理。  相似文献   

3.
西汉法律文献的整理及其校雠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都与法律文献的整理有关,并已能够娴熟地运用“合众篇为一书”、通过“条其篇目”的特定篇次显示特定的文本内涵、以“事类”即事物本质属性为依据分类结集单篇文献等条例,成为刘向校雠学思想的先导。可以认为,我国校雠学就是在对法律文献的整理中奠基的。  相似文献   

4.
《刘向文献编纂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刘向于西汉成帝时期开展的皇家文献整理活动重新审视,全面探讨其从事文献编纂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刘向文献编纂活动、编纂思想、学术贡献及文化传承角度为切入点,提出其在整理官方藏书时采用的"校雠+编纂"模式;回望历史,以西汉政治史和学术史为背景,重新审视刘向在文献编纂工作中表露的儒学思想和济世情怀;系统总结了刘向在开启"定本时代"与构建古文献学科方面的贡献,彰显刘向在中国古代图书制度史、学科史方面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学术发展史上,西汉后期的刘向、刘歆父子占有重要地位。具体到易学领域,他们也提出过许多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做出过较大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似乎习惯于从文献学、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角度去关注刘氏父子,而对他们的易学成就却少有涉及,更谈不上什么系统研究。这不利于全面了解和认识刘氏父子,也不利于中国易学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刘向、刘歆父子的易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6.
清代章学诚在其著作《校雠通义》中提出, 目录学的主旨在于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对西汉的刘向、刘歆《七略》以来目录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章氏还总结和提出了互著、别裁和辨嫌名等著录方法,并认为这些著录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目录学主旨而服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目录学主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学思想达到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编次之纪”是南宋郑樵的编辑思想之一。郑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史学家,他一生“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扬雄。居夹漈山,谢绝人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宋史》第12944页)。可见他抱负之大,欲与硕儒刘向、扬雄一比高下。虽居深山老林,却时有出游,访书读  相似文献   

8.
陈静  刘光裕 《出版史料》2004,(1):90-103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家族,历代好学,家学渊源。刘向本人,博学多才,既好五经,又通神仙方术,著有《列女传》、《新序》、《说苑》等。据《汉书·成帝纪》,刘向奉命校书的时间是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死于公元前6年,校书大约二十来年。刘向死后,哀帝命刘向之子刘歆校书,最后完成校理群书大业。刘歆(?-23年),字子骏,学识渊博,“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历史上所说刘向校书,是指刘向、刘歆领导的数十年官府校书。  相似文献   

9.
沈钧儒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法学家和律师。他一生饱经世事、学贯中西,积极投身宪政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主法治、人权保障和司法独立等思想。沈钧儒的政治法律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法律思想史上占居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产生了用于“治职”、“明事”的书契文籍。①到了周代,典籍渐多,于是分官执掌,各守成书,开了图书分类的先河。②其后,孔子删定六艺,刘向、刘歆编制《七略》,都是中国图书分类思想史上的大事。毋庸置疑,我国图书分类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作为中国图书分类法的  相似文献   

11.
一、“目录”、“书目”二者的异同表现在哪里?首先,“目录”与“书目”有着不可分割的“近亲血缘”关系。将“目录”二字结合成一个文献的名词,至迟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时候。《文选》任昉《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注》:引《七略》说:“《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可见在刘向之前已有一书的目录了。《汉书叙传》载,“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爱著目录,略序洪烈。”东汉的班固已把刘向“辄条篇目,撮其旨意”的文章叫做“目录”了。刘向首开叙录体裁记录图书(即“解题”),这是我国目录学史中的优良传统之一。“目录”一词往往还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的刘向,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我们已经知道的是,他曾校阅群书,撰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别录》。那么,他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编辑思想呢?他的这份重要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又具有什么意义呢?《论“辨章学术”——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史论之三》专门研讨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图书典籍的活动,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影响重大,但它的一些局限性也给后世目录学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向,汉代杰出的目录学家、思想家、经学家。成帝年间他奉旨校书,整理编纂了大量古籍,创造了档案文献事业的辉煌业绩。先秦至汉的大量文献得以流传至今,刘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刘向生平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年)字子政,本名更生,48岁时更名为向,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出生在有着渊源学术传统的宗室懿亲之家,这使刘向一生的文化活动都带有深深的政治烙印。据《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刘向年少时即“通达能属文辞”,27岁讲论五经于“石渠”,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又《…  相似文献   

15.
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第一次对我国图书进行大规模校理,"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这就是刘向所作的叙录。这些叙录存于今者虽仅见于《战国策》、《孙卿新书》等数篇,但这是我们研究校勘史、目录史乃至书籍制度史的宝贵资料。刘氏这些叙录是按一定格式写成的,在交待  相似文献   

16.
简述刘向、刘歆父子的两部题解目录、分类目录(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的概况。  相似文献   

17.
陈勇 《出版经济》2003,(2):26-27
我国的校对工作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校气雠的含义。早在西汉时代著名的编校家刘向就给予了明确的界定。他认为:“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刘向的定义,鲜明而形象,古代的编校合一是与出版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出版手段,出版生产力逐渐发展,编校工  相似文献   

18.
鲁海 《图书馆》1992,(3):71-73
校雠学,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学科,校雠之义,一般引用刘向在《别录》中所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  相似文献   

19.
吴圣波 《图书馆论坛》1995,(4):13-15,72
提要又称解题、叙录等,是对文献内容特点所作的说明,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一种基本方法。解题在我国渊源较早,它伴随着目录的产生而产生。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目录学家刘向等在整理图书和编制书目工作中,就开创了我国目录学上叙录体的提要先例,给所校每部书都写有叙录,“叙录之体,源于书叙,刘向所作书录,体制略如列传,与司马迁、杨雄自叙大抵相同。”[1]我国古代将目录是否具有解题及解题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一部目录质量的标志之一,正如余嘉锡所言:“凡目录不著解题但记书名者,固薄其浑漫,视为无足重轻。”[2]书目提要已成为我…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旨趣、文献来源、以及《汉志》著录和后人补《汉志》等方面来看,刘向文献整理的对象是图书而不是档案.《汉志》中虽有少量文献表面上具有档案性质,但其内容已不局限于简单的办事记录,而是具有思想上"盘根究底"或文采上"踵事增华"的超越内涵,成为了典型的"图书".澄清刘氏父子文献整理的实质,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古代图书整理、档案整理、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