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优质学校是能够与时俱进地获得变革理念,提升变革能量,促使师生持续发展的学校,是通过过程"增能"与"进步"实现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学校。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是上海基础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众所周知,公平、均衡、优质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关于义务教育,上海旗帜鲜明地提出:"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5.
留美回国后,陶行知即融入“新教育”潮流。为破解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他于1927年3月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启其“生活教育”系统实验;其后,又在上海创办别具组织创新的山海工学团、在重庆创办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育才学校,进一步丰富其“生活教育”的理论内涵。持续不断的多样化学校变革范式探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源泉,也是其吸纳杜威思想滋养、进而又超越杜威的奥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鲁兴树 《江苏教育》2022,(74):77-78
学校教育是极具复杂性的存在,学校变革应追求“有机”的变革,借助和发挥“有机”的力量。“有机”蕴含着道德的力量、内在的力量、开放的力量、整体的力量、过程的力量。学校要发挥“有机”力量,促进人的发展,开发自组织力量,完善制度,应对挑战,发掘潜能。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全力推进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正在做出深刻的变革以适应融合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变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做支撑。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正经历从“技术取向”向“文化取向”的理念嬗变,在共生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照下,融合教育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可通过培育教师“适异成长”的教育信念、制定全面且个性化的教育目标、设置学生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采取全体学生受益的教育措施、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来建构“适异而育”的融合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温州市基于区域教育实际,积极推进未来教育视野下的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一是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整体设计乡村学校“12345”变革机制;二是把握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从理念、资源、结构、空间等方面系统推进乡村学校课程改革;三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和初心,以项目化学习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面貌。  相似文献   

11.
“和谐学校”,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学校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构建“和谐学校”,必须“依法治校”;实行“人本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以及融洽的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建设模式的变革与转型。其中最根本的是,对制约教育质量生成与提升的文化顽疾的变革,使学校教育质量建设模式突出质量文化特征。基于学校教育质量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应从质量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环境文化四个维度构建学校教育质量文化,这是确保学校教育质量,构建良性教育生态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仪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教育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方面的新思想、新模式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仔细考察若干“新”装饰的背后大多数是对过去的“加加减减、添添换换、修修补补”,或者是新瓶装陈酒.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是:学校体育(这里特指中学层面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不是仅仅满足于技术、方法或某一方面的变革,而需要有更加清晰的价值取向意识,需要在价值观指导下开展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任何一种整体性的学校体育改革,都蕴含着价值取向.以“生命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创新,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回归教育的本义.同时也证明生命化的学校体育实现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7.
在学校教育和学校变革的“话语实践”中,教育价值与多元主体及其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本文认为,学校变革与作为教育价值主体的学校向度常常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变革发生在学校向度上,学校主体的教育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学校层面的变革运动,在学校变革实践中生成的教育价值系统,逐渐发展成熟壮大后,就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学校变革和转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这一“热点”时,出现了“教育商品化”、“学校企业化”和“教育市场化”几个引人注目的新词语。“教育商品化”论者认为教育与生产商品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差别;“学校企业化”论者主张学校即企业,应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注重追求利润;“教育市场化”论者提倡把教育推向市场,随行就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参考》2007,(11):23-23
在英国,当你面对“文法学校”、“独立学校”、“私立学校”、“公学”、“预备学校“、“国立学校”等一连串的名词时,时常觉得发晕。 英国的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公办学校为公民提供免费教育,它们接受地方教育当局管理,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