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宏礼 《甘肃教育》2006,(5B):35-35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学生普遍对“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关系认识不清,笔者试加以浅析,并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这个“是什么”的问题其所以“最高”,除了它是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而外,还从它同哲学中其他问题的关系上表现出来。哲学中的最高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关系主要是:其他问题的解决,影响、制约着最高问题的解决;而对最高问题的回答,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并规定了解决其他问题的方向。哲学中的其他问题很多,兹举出两个问题,简略地谈谈它们同哲学最高问题的关系:一个是世界的状况(包括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及其关系)究竟“怎么样”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再一个是世界“可知否”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解析:①唯物主文与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在"物质与意识"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运用,即唯物主文正确地认识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而唯心主文刚错误地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意识腆定物质"。从这个角度上说,唯心主文是错误的,唯物主文是正确的。②正确与错误都只是相对的,相对于马克  相似文献   

4.
将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解释为规律,是当今哲学界流行的观点。本文持不同的看法:(一)“逻各斯”一词虽是个多义词,但在赫拉克利特哲学中,它主要是作为本原物而存在的;(二)“逻各斯”与“火”作为本原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逻各斯”是过程、对立统一和变化的抽象形式,而“火”则是过程、对立统一和变化的实在表现;(三)赫拉克利特批判地继承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本原学说,在朴素的形态上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在早期哲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和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其他理论领域。高二的哲学常识只是介绍了其中最基本和基础的知识,包括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科学人生观(属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它们在知识结构上是有层次差别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关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的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哲学常识中属于这一层次的知识主要集中在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两个板块,它们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及以此引出的方法论适…  相似文献   

6.
一、唯物论和认识论 知识梳理 1.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相似文献   

7.
高二《生活与哲学》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即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们同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贯穿其中的理论主线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其中的理论主线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提起唯物论辩证法,一般同志总认为这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哲学问题,只有那些专搞哲学的人们才可以研究。其实并非如此。人们认识世界,总是要依据一定的观点和方法,不是唯物的就是唯心的,不是辩证的就是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总体性的“人的类本质”出发去阐明现实人的生活状况,还是以“利己主义的人”为出发点去论述总体性的社会现实状况,这两个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彻底现实的东西,所以,马克思在由此出发去阐述历史、证实历史观的道路上遇到了理论难题。而正是把“人的类本质”所内蕴的辩证法和“利己主义的人”所内蕴的唯物论内在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得出了“现实的个人”的结论,建立起了一个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新的出发点,从而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始终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不仅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等唯物主义思想;而且承认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同时意识又能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目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各种理解,认为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成立。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表述应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阐释了这种表述既符合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史。又符合逻辑和哲学的功能。这种表述可以使哲学不只是研究人的思维与世界其它事物的本末关系。而是真正去研究整个世界;可以改变哲学史的研究现状,使哲学派别不一定只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派;有利于哲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 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 绝顶,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并把它系统化。他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形成 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体系。 对于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哲学界传统观点已盖棺定论:即合理内核是专指黑格尔的辩证法,也即马 克思所说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以陈修斋的《欧洲哲学史稿》为例:黑格尔哲学 占七十六页,而论述合理内核的部分——即逻辑学部分竟有二十八页,占三分之一强,陈修斋在作了全面的 论述后总结道:“由此可见,关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在内)的辩证发展的观念,就是黑 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见该书第588页)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哲学界对此定论越来越怀疑,突破了原来合理内核的内容。认为: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不仅包括辩证法,也应包括唯物论成份。辩证法是首先的、主要的,唯物论成份是次 要的,但却确实存在着,而过去我们一概加以否认,只承认辩证法是合理内核,不过,这种观点是零散而不系   相似文献   

13.
<正>一、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贯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及价值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社会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基本问题。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实践第一,认识第二;社会存在第一,社会意识第二;第一决定第二,第二反作用于第一,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牢固树立这一观点,会鉴别许多非马  相似文献   

14.
独霞 《中国考试》2001,(1):0-52
一、宏观把握知识框架《哲学常识》前言主要讲了哲学的概念,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正确开展活动的伟大认识工具。世界观问题贯穿全书。第一课是唯物论部分,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它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讲述了世界的本质。第二、三、四课是辩证法部分,它在唯物论的基础上,主要讲述了世界的状态问题。第五课是全书理论的一个转折点。前四课着重讲整个世界的本质及状态,其方法论都指对人的活  相似文献   

15.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由于缺乏主体意识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科书把物质本身客体化为世界本原,相应地把意识看作对抽象物质的反映,从而背离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主体性,与此相应,物质和意识各有三层含义。马克思的唯物物把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看作是实践活动的产,把意识看作是对象,现实、感性和反映。  相似文献   

16.
时间先在性表述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逻辑先在性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哲学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物质的本原,并不是就时间先在性而言的,而是就逻辑先在性而言的,不存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指斥的“胡说”。要超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达到辩证地理解哲学唯心主义,必须从“逻辑先在性”角度深入研究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自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又产生了意识现象。初学哲学者常常在如何正确判断某一现象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时产生困惑 ,特别是关于社会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关于“制度” ,有人认为属于意识现象。笔者认为 ,判断某一具体“制度”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不应一概而论 ,应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一、正确理解物质 (即一般存在 )、意识(即一般意识 )和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 ,准确把握判断问题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教科书或其它一些论著、文章,在对物质论的研究中,都一般地使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概念或问题,并将其作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同义语,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深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上有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进而到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哲学思维的发展和进步都与对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的逐步深刻化、辩证化紧密相联。完备的辩证法理论形态的建立依赖于对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辩证理解。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是矛盾学说的精髓。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提供一个哲学史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人们的认识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正确的认识叫真理,不正确的认识叫谬误。如何去辨别真理和谬误呢?这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长期论争的问题,它贯串着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尖锐斗争。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这个问题才得到真正科学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唯物而辩证地解决了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在他的光辉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