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3 2等于5,2 3也等于5,这是一个连一年级小学生也懂得的道理。但是,把这个简单算式一挪到生活中,有些人便糊涂了。别人的2 3,他会认为不到5;而只有自己的3 2才等于5。于是,看到别人的2 3,一定得改成自己的3 2。  相似文献   

2.
3 2等于5,2 3也等于5,这是一个连一年级小学生也懂得的道理。但是,把这个简单算式一挪到生活中,有些人便糊涂了。别人的2 3,他会认为不到5;而只有自己的3 2才等于5。于是,看到别人的2 3,一定得改成自己的3 2。  相似文献   

3.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  相似文献   

4.
真正的优雅     
真正的优雅出自善良,出自对别人人格的关心。 一个人的优雅举止会使他充满魅力。即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他举止优雅,也会赢得人们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相信许多人对大城市都有这样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有一篇文章谈到这种情绪,作者说:"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但是毕竟人家开了口.自己没有努力不免心中揣踹,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于是就不免在遇到另外朋友的时候唠叨唠叨.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一定要狠狠批评一个人,先带他到一个没有旁人的地方,单独跟他谈话,不要在别人面前谴责他。但是如果要表扬一个人,却恰恰相反。如果下级工作做得出色,你就要大力赞扬他,让他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  相似文献   

9.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对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告白记忆深刻:"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于90年代初期刚刚打开窗户的中国人而言,窗外的美国梦因这部电视剧而被点燃,姜文的告白和刘欢的呐喊,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激荡的  相似文献   

10.
想成功,有野心才行。在生活中,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雄心,那就表示他很有抱负,他会很高兴。如果你形容一个人有野心,那就表示这个人占有欲很强,好像要抢走别人的东西似的,他会很不高兴。自古以来,野心在多数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不过,现在有心理专家研究表明,野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今生无悔     
我执著地热爱并一生忠于我从事了三十几年的新闻事业.但是,如果时光真的能够倒流,如果“生命”真能安排我再活一次,那么坦诚地说,我将不会再一次选择这个职业.大凡热爱自己事业的人都有过“再一次选择”的格言,可我却不.一些朋友羡慕我已取得高级记者职称并作了十多年社长、总编辑,以为我事业有成,对我的感慨他们不解其意,有人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我发自肺腑地告诉朋友们:实在是活得太累了,干这一行,一辈子等于别人活了两辈子!  相似文献   

12.
传媒人的底线与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不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在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体现出来。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每个人受到别人尊重时也需要替别人着想,善待他人。有的人得不到别人尊重,有可能是自已骄奢淫逸、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自己坏了自己的声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机构、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在表彰先进人物勤政廉洁、艰苦朴素的事迹中,有些报道屡屡有赞扬把“出国机会”让给别人的描写。例如,某单位点名让一位老同志参加到西欧考察,而这位老同志却递交一份报告,要年轻人去;某厂厂长有许多出国的机会,可以去苏联、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可他却不去,让给别人。看到这类描写,不能不使人发生疑问:他们的出国到底是不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出国是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如果是,我们的报刊该不该把他们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一次青春.而能真实地记录童年、青春的办法就是让成长的足迹能及时地被收藏.得以保存.成长是快乐的.是匆忙的.在成长的岁月中为孩子们留下看得到、摸得着的痕迹.感受成长的乐趣,回忆学习的时光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生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  相似文献   

16.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是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功,那么在他所生活的圈子里他感觉不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妒嫉和猜疑,因为圈子里的人对他非常了解,包括他的缺点,一旦他获得了成功或者奖励,在别人心中他的缺点就会被放大;相反,在圈子外面他会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掌声。而在国外,  相似文献   

17.
天堂在哪里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天堂。他来到天堂门口,喜极而泣,然后开始欢呼起来:“我终于来到天堂啦!我终于来到天堂啦!”然而天堂的守门人却诧异地问道:“哪里是天  相似文献   

18.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15
“如果你选择一个个人为年度人物,你必须得给出他是如何影响数百万人生活的理由。但是如果你选择数百万人为年度人物,你就用不着给出理由了。”  相似文献   

19.
繁体字的“戱”字,由“虚”与“戈”组成,就是用虚假的戈对阵之意。就是说,“戯”是要在舞台上对阵战斗,不对阵,没有冲突,也就构不成“戱”。 戏剧家陈白尘说了一段很形象的话:“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陷阱,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他如果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他最后终于胜利了,就是喜剧;失败了,便是悲剧。陷阱,是个比喻,是指一个环境、一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一种人,他的人生是为了某种事业而设定,范敬宜先生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200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应聘进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并非名誉的院长、讲授并非选修的基础课程,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圈里的新闻”。其实正如一篇报道中所说,做出这样的选择对先生来说并不意外,他只是换种方式来继续他与新闻的不解之缘。如果从进入圣约翰大学的1949年算起,他和新闻结缘已经54个年头了。50多年来,无论身处何地、境遇如何,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也从未改变过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如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来概括先生的事业,也许可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