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海外英语》2020,(6):117-118
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个关键词频繁地出现,人们主要从心理、社会以及语言学习等角度对二语习得做更加深入的解读.二语习得语境论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环境氛围中,人掌握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无意识的掌握,也有自主意识下的识记,在这种语境环境下的习得过程,符合语言学习中的规律,不仅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第二语言的教学和掌握,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习方法是语言学习的全新趋势和发展方向.该文从二语习得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语习得环境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并通过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种理论的简单探讨,简要分析在大学英语外语教学过程中,这三种理论对于二语习得以及外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第三次改革强调外语课程从传统的“2+1”模式变为“3+1”模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各高校响应改革的号召,在硬件设备做了大量工作,如购置电脑,配备多媒体教室及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教材也由传统的纸质教材改为配有光盘的可以进行网上学习的网络教材,但是改革的重点只是从英语显性课程方面着手,强调了从改善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二语习得理论及语言学习的特点,英语的外部环境建设对学习者语言习得起关键作用,所以文章在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从外部环境方面开发和利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进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大学生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3.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是可行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因此,探讨第二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及二语模因理论的解释力可以弥补普遍语法理论在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望丽 《成才之路》2010,(33):58-58
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如果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部分用母语讲,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显然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母语可以习得.二语也能习得,但外语是不能习得的。j  相似文献   

5.
杨雨寒 《考试周刊》2007,(26):78-79
本文基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即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对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在促进第二语言中介语发展的必然依存性进行理论性探讨,并试图通过审视及比较现有的有关理论,论证所谓的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区别仅存在于语言加工层面(Ellis 1999),当论及第二语言习得策略时,如单独将发展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习得作为语言习得手段无疑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中介语是指外语学习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中介语的研究是从一种崭新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指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过程的规律,为外语教学提供启示和依据。本文简要分析中介语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建设性建议,以期在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帮助第二语言习得者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中对语用能力的习得和培养在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语用教学对二语习得者语用能力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在目前中国高校纷纷开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新形势下,文章分析了中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薄弱的现状及内在原因,论证了语用能力的可教性和通过英语影视资料来加强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可行性,并提出在大学英语语用教学中建立"影料库",显性语用教学与隐性语用教学相结合等语用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惠景露 《考试周刊》2013,(48):87-88
英语隐性文化信息的输入和解读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这些隐性文化信息以词、短语、句子的形式隐藏在相关语境中,给二语习得者的英语学习造成障碍。本文分类阐述这些隐性信息的形态,并提出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解读和输入这些隐性文化信息所需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金玲 《考试周刊》2007,22(37):75-76
本文从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出发,浅析该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语言教学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其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1)习得与学习相结合;(2)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3)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营造现实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建立在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但有别于母语习得。因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在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前提下,而大多数情况下又是在脱离目的语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在中国汉语环境下二语习得的认知因素对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的影响,了解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英语初学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点,以帮助我们认识外语教学的性质,进而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尽快顺利渡过中介语阶段,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规律的多年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学习理论,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二语习得理论进行系统的概述,阐述其内涵及影响因素,从二语习得理论视角下讨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与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二语和外语的概念差异入手,根据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垃申(S.Krashen)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学习与习得理论,分析语言习得环境对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就如何为大学生创造理想的课内和课外语言学习环境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词汇是二语习得者运用第二语言交际和表达的基础,因此词汇教学的地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的视角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进行探讨,旨在基于二语习得者的认知特点,改进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词汇记忆以及输出,促进学习者习得词汇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英语课程又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或缺之一,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学习及英语教学有着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理论出发探讨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二语习得理论是一个极为综合性的学术体系,其包含了诸多与语言教育相关的教研典范,并逐渐演变成各种理论性的教育思想,指导着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环境论"是二语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了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影响,倡导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注重主客观环境的创造,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条件。文章分析了二语习得环境论的核心内容,详细地提出了基于环境论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语音是语言交际的基础,也是语言教学的出发点。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仍然存在严重问题,民族院校学生的语音习得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语音课程建设势在必行。N.Ellis的显性/隐性知识动态接口假说为大学英语语音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把显性语音知识的教学和隐性语音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语音中介语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有利于改善民族院校学生的语音习得现状。  相似文献   

17.
段于兰 《海外英语》2012,(10):136+140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习得模式,即:二语习得模式。从80年代初期开始,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正式全面的进入我国,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依据。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英语作为第二种语言在中国的教育和学习中备受重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二语习得方法和理论的重要性,并熟悉英语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二语习得的目标语言,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二语习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策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学语言需要语言环境,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可以像习得二语和习得母语那样习得外语。本文从"学得"和"习得"的区别和通过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们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学得"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  相似文献   

20.
"母语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自被提出以来倍就受研究者们关注。然而,一直以来研究者们多将视角锁定在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上,其正迁移作用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大学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母语正向迁移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对其英语学习有一定启示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