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娟 《考试周刊》2012,(63):119-120
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做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为了了解青少年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性别角色双性化情况,青少年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双性化在不同性别与训练年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1] 人从出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化压力 ,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约束已日益宽松 ,但性别角色仍是所有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性作一阐述。一、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描述不同性别的人各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把人们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描述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型。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假设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 ,男性…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构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群的性别构成即男女性别的组合状况又是教师这一因素的特殊维度。教师群的性别构成状况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男女两性的心理性差造成的。目前,有研究认为,男女两性在以下方面有明显差别:(1)女性的言语能力强于男性;(2)男性在视觉(空间能力)上优于女性;(3)男性在算术能力上优于女性;(4)男性在身体和言语上都比女性富于攻击性。此外,还有研究认为,男性比女性具有更活跃、更愿冒险、更富于支配性和竞争性,女性比男性更懦弱、更胆小、更易焦虑、更情绪化、更易服从等。男女教师之间在心理特征上的这种明显差别,必然以各种形式影响学生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交往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方面。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如果教师群性别构成合理,男女教师就可以互相配合,各自扬长避短,给学生一种比较全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孕育于社会文化之中的教材文化,对于个体及社会群体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古今中外的教材,均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性别偏见现象。它既是社会文化影响的反映,也存在扩大化的倾向,结果又再生和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观念,尤其是影响了青少年对所属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归属,并使社会的性别偏见合理合情化.从而使女性在学业及职业成就发展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社会的今天和明天,为了人类的幸福利繁荣,教材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对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的是揭示当前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与教育策略的特点。结果发现 ,小学教师对男、女生在认知、能力、情绪和意志方面差异的认识与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成果基本相符 ,但对男、女生个性品质及行为的要求有所差异 ,表现出一定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尽管在对男、女生的教育策略上无显著差异 ,但在管理策略和总体评价上明显向女生倾斜。一、引言性别角色化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 ,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  相似文献   

6.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男女两性个体遗传素质存在差异,社会对男女性别提出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也不同,个体依照自己的性别逐渐将外在的社会标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他们获得与性别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性别角色的界限及其差别对各种社会活动都有一定影响,同样也表现在学生的外语学习活动中。学校教师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依据性别角色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男女学生在认识能力、专业兴趣、成就动机、社会认知等方面的性别角色差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个体的发展则促进或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它是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由于男性和女性通常会根据社会针对不同性别建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所以性别角色对人格特征的分化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性别角色起源与发展的介绍以及近年来性别角色与人格维度方面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以期望深入的了解性别角色与人格发展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更多的源于社会因素.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剐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性别角色是以文化为背景的,社会认可或接纳男性或女性应表现的行为模式,它以生物因素为基础,包括个人心理与社会建构两个维度。生物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图式理论及性别脚本理论都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提供了解释和说明,但是每个理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目前有学者提出以整合的理论对性别角色的发展作出更准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在性别角色上所持有的刻板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人们对于典型的男性或女性是什么样的看法会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性别刻板印象常常使被认知的对象受到先入为主的对待,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本研究用发送调查问卷方法和观察法,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语料运用SPSS 16.0从实证研究角度来分析汉语性别刻板印象的称谓语刻板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性别接受道歉频次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早期教育对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1]在个体形成与其性别身分相适应的、为社会所认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之前,社会和他人总会根据个体的性别身分,对其提出某种角色要求或寄予某种角色期望,这就是性别角色期待。无论是发…  相似文献   

17.
<正>性别差异:性别有"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前者指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别,后者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里指的是男性班主任和女性班主任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方  相似文献   

18.
使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拳击竞赛、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的录像片段为实验材料,抽取大学生运动员90名,采用3(竞赛情境)×2(性别)×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方差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特征.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在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启动下,女性内隐攻击性强于男性内隐攻击性,在拳击竞赛启动下,男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男性有强于女性的趋势;竞赛情境启动对男性运动员有效应;内隐认知的研究可为体育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9.
孙小平 《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110-111,113
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不均衡、男性职业层次高于女性、男性在能力及知识等方面优于女性等方面的问题。教材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对儿童个性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生活导向、审美导向和角色期待等重要作用,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因此今后在教材编写中,应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保持课本角色男女比例的相对均衡,全面表现两性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0.
采用CSRI和霍氏中国职业兴趣量表测查338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职业倾向得分。用方差分析和均值比较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差异。结果发现:男性在R、I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在A、S、C类职业倾向得分显著低于女性;性别角色差异:在所有6类职业倾向得分上。双性化者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者,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