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效新书>(十八卷)是戚继光的一部兵书,中华书局2001年出了校释本.此本有一种兵器为"解首刀"或简称为"解首",其他文献均未出现名为"解首刀"或"解首"的兵器.明代"解手刀"却很常见,此处"解首刀"应为"解手刀"之误.此本卷十六出现"赵元坛"一词,却不见于其他文献,而"赵玄坛"屡见于其他文献."元"与"玄"读音、字形皆相近,此处"赵元坛"应是"赵玄坛"之误.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3.
继"矮黑人"之后,台湾的原始住民是高山族,他们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高山族在明清时代,一直被称为"番族".他们分"生番"与"熟番"两种.前者是有猎首习俗,后者是没有猎首的.但现在多是汉化,忘了母语,所以都是熟番.如日月潭的邵族,在日据时期已归化不再猎首了,故称"化番",在户口簿上记载为"熟番".  相似文献   

4.
<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九首"有八首见于<古诗十九首>,这九首诗陆机都有拟作,称作"古诗".九首中有六首无论从题材、内容、风格还是从篇幅看,都接近民歌,文献中又称其中几首为"乐府"或"枚乘乐府",说明它们本是民间作品,后被收集入乐府,可能曾经过文人的润色.另外三首为文人之作,而从诗本身可以看出是西汉时作品.总体来说,<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应是西汉时文献所传,后来全被看成枚乘之作.  相似文献   

5.
<热河志·天章>共12卷,除卷一是"文"外,其余11卷都是"诗",本文只探讨卷二.卷二共收录161题,204首诗,其中康熙、雍正各30首,乾隆144首.  相似文献   

6.
<正>一、揭示:常态课下古诗词教学的流弊以苏教版第十二册《渔歌子》教学主要流程为例:1.朗读——指导读得慢一点。借助标点,读出这首词第三句的停顿和节奏。2.理解——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到的景物,连起来说说景物组成的画面。3.概括——介绍张志和生平,归纳词的主题。4.积累——背诵、默写这首词。在这个常见的古诗词教学流程中,在教学策略上,追求的是"不求甚解"的境界——不管是朗读、解词析句还是把握主题都是浅尝辄止,教学流于粗浅;在教学效果上,开始于"这一首"朗读,止于"这一首"的诵背,以单一积累"这一首"为教学最终目标。不难发现:这一教学流程常套  相似文献   

7.
音乐考试     
星期一,音乐老师说:"星期五音乐课考试,每人准备两首歌."我没往心里去,因为音乐老师一直喜欢跟我们开玩笑.星期五上音乐课时,老师宣布:"考试开始!"我心里一惊. 老师指了指李堃,从李堃开头,往后排着唱.我们对这样的排法不满,齐叫:"啊!"老师笑了笑,不改初衷.第一轮,我没有唱.老师说:"第二轮唱两首."我很悲愤.第二轮,我先唱了首《让一让》,想蒙混过关.老师不依不饶,问:"第二首呢?"我只好再唱一首《香水百合》.  相似文献   

8.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梓泽与金谷     
作为典故,梓泽与金谷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在"全唐诗库"(http://www.zzu.edu.cn/qts/)中我做了如下检索: 1.题目中包含"金谷"的诗歌.结果:共有27首(其中,题目包含"金谷园"的唐诗共有18首).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遴选的古诗词共70首,其中12首设置在单元版块,16首设置在"专题"版块,42首设置在"诵读欣赏"版块.后两个版块中的古诗词在正文下面附有简单粗略的赏析,主要是名句的赏析.再加之中考课内古诗词考查只限于名句默写这一类型,这就导致教师讲授时难免不细掘深挖,浮光掠影的居多,因而古诗词中隐含的一些经典文化现象就容易与学生擦肩而过,甚是可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阐明了判别三相电动机绕组首末端的意义,然后着重介绍了"冲击电流法"、"交流电压法"和"剩磁感应法"判别三相绕组首末端的具体方法和原理.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小诗,作者在初中毕业前与同学离别之际,写下这首诗,与全班同学共勉.诗以"风雨"作为感情抒发的喷火口.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在唐代的阐释史呈现出多元取向:李善和五臣开创了后世<古诗十九首>研究的释"词、典"和释"义"两大模式,皎然则在其诗歌意境理论当中给予<古诗十九首>很高评价,而其他的批评家则各取所需对<古诗十九首>进行品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晋安帝义熙元年(419年),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归田园,从此彻底摒弃仕途,成为一名真正的农夫.次年,他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第一首尤为后人称道.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归田的原因、归田后的生活以及"复得返自然"的愉悦心情.陶渊明为什么要返归自己的出生地"园田居"?"田园"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1."二首"完形法 学生在背诵古诗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背熟的诗,突然想不起第一句,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他就能很快接下来.这说明"领头字"、"领头句"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二首"完形,就是抓住每首诗的首句和每句诗的首字.由于古诗经常采用对偶的形式造句,句子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对,更有利于采用抓取首句、首字来完成背诵.  相似文献   

16.
一、选材特点1.范围扩展。2007年高考各套试题共选了24首(2006年为20首)诗、词、曲,从周代到清代,跨度很大。这样广泛的选材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又有效避免了与陈题撞车,更避开了押题者的视线。2.避热就冷。试题所选的20位诗人的24首古代诗歌,除传统意义上的著名诗人如唐代的王维、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的王安石、苏轼、辛弃疾6位外,其余14位均非学生熟悉的"著名诗人"。且唐诗虽然选了8首,但盛唐诗仅1首,中、晚唐诗共7首;宋诗7首,王安石诗2首,其余5首均非名家名篇,足见"避热就冷"呈强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贝多芬的《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是献给他的挚友鲁道夫大公的,是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亲自题写标题的作品,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这首作品无论是动机化的主题写作手法,还是标题性原则,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本文试对贝多芬《降E大调"告别"钢琴奏鸣曲op.81》进行分析,以探究其中的音乐发展手法和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艾米莉·迪金森"夜夜暴风雨,夜夜暴风雨"这首诗中两个关键的意象"大海"和"伊甸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对这首诗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一、激发学趣,初读古诗   课前五分钟,教室里已经开始了古诗背诵比赛.张老师分组选代表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组代表刚起个头.全组同学立刻齐声响应.张老师请同学说喜欢这些古诗的理由,孩子们纷纷说:"我两三岁就会背了"、"这首古诗很美"、"背起来很顺口"、"这首诗写得有趣"等等.在轻松的课前热身活动中,孩子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被进一步激发.正式上课.张老师在表扬了孩子们后,出示并板书课题,然后请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脍炙人口的励志诗已广为人们传颂.但这首绝句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却众说纷纭,而比较一致的时间是在"东渡前"即1917年9月.据考<周恩来旅日日记>,这首诗最初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周恩来到达日本东京后的1918年1月.作者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应该是一首自励诗,原本不是书赠同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