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强调,明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2.
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发展循环经济,将实现我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将极大改善我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5月27日,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规划》明确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相似文献   

4.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科技兴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科技经济一体化,使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使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本文拟从“实行科技经济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观点产生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奋斗目标、主要途径三个方面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处置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机械制造业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发展历史看,人类已经历了经济发展三个阶段和二次经济革命:第一个阶段是依靠劳动力投入,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如传统农业——这是第一次经济革命(农业革命或称农业经济);第二阶段是依靠资金、资源、能源的投入,属于资源密集型,如钢铁、汽车等——这是第二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或称工业经济);第三个阶段是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属于技术密集型,该阶段已显示出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之基础,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小康难以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目前摆脱农业困境,实现农业小康的关键就是依靠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8.
使用包括人力资本的三要素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研究了1985-2007年中国36个二位数工业行业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1)工业行业平均要素产出弹性合计为0.993,中国工业大体上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特征;(2)初级要素投入是推动工业产出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智力要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产业部门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为集约型增长。资本密集型产业、采矿业、公用事业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单独对垄断性行业的核算发现,垄断性行业的产出增长完全依靠初级要素的大量投入,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因此,要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切实提高公用事业、资本密集型行业、采矿业等产业部门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另外,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已经成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30年来,在农村体制改革红利不断减弱的同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越来越强.我国目前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的刚性约束不断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特别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能保证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卫生,是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挑战.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破解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已经迈入需要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源推动增长的历史性阶段,专利制度必将会在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专利制度是激励和保护创新的重要制度,  相似文献   

11.
任立  吴萌  甘臣林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20,42(2):286-297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双重背景下,农户群体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向新型“农业经营决策者”的转型。面对土地投入“高成本、高劳耗和低效益”的现实特征,小型农户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其土地投入行为对风险因素更加敏感,但其背后的认知机理和决策逻辑尚未明确。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结合武汉城市圈近郊区483名小型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农户土地投入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和土地投入行为的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仿真。研究表明:①农户土地投入感知风险遵循分布式认知的基本框架,受到“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3个认知功能系统的影响,其效应排序为“地域力>个人力>文化力”,农户对土地投入的风险认知主要来源于土地投入行为本身,同时也是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高风险、低收益→弱化感知价值→降低投入意愿→减少投入行为→较高风险、更低收益”的“递弱回路”是制约农户土地投入的基本逻辑,在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禀赋约束条件下,农户能够在短期内保持土地投入行为,但传统的低效土地利用方式终将难以持续,对于小型农户而言,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性衰退将不可逆转。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是未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丽华 《大众科技》2013,(7):181-184
闽北虽说是农业大市,但不是农业强市,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了束缚闽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前农业战线最紧迫的任务。文章在分析闽北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对于加快推进闽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19,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06,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现有的国防研究所研发人员考核体系进行分析,指出现行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虽然经济指标是明确的,但其他方面的指标是不具体的,没有一个相对量化的、可供监控的考核体系。对其绩效因素进行论证,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权数制定国防工业研发人员考核指标体系,从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果,自我改进5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对研发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打分填写5个评级指标子集的权数,并排出重要程度的顺序,得出研发人员绩效评价状况所达到的等级。所得结论能为研究院所的考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规制、政府R&D投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度量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超对数SFA模型,测算出30个省级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再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对二者最优强度区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性。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0.617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0.798;当政府R&D投入强度高于门槛值0.109时,影响系数为0.194,政府R&D投入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只有当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处于合理区间时,环境规制政策才能引致政府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进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展进涛  邵兴娟  徐萌 《科研管理》2019,40(4):103-111
政府创新补贴是一国扶持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是促进农业企业的R&D投入杠杆效应而非形成补贴依赖,但补贴绩效如何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手工方式从涉农上市企业公开披露信息整理出的2012-2014年三年样本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补贴对农业企业R&D投资的影响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对涉农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显著,但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涉农企业的绩效增长短期对主营业务R&D投入会发生杠杆效应,但长期来看效应微弱,R&D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补贴依赖倾向。此外,涉农上市企业内部治理与经营水平也是影响政府补贴对R&D创新投入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从政府补贴的资助对象、方式和监管补贴用途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露  杨海龙  封志明  吕耀 《资源科学》2012,34(1):150-158
木薯是我国的非粮作物,是生产生物乙醇的主要原料之一。广西是木薯的传统种植区域,随着木薯需求量持续增长,其种植潜力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重视。本文从广西木薯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土壤适宜性、地形适宜性和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限制性出发,较为系统地评估了广西木薯种植的自然适宜性和社会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广西木薯种植的土地潜力、可能规模及其地域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木薯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地形条件,其次是土壤因素;若不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限制性,广西3/5的土地适宜木薯种植;但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社会限制性,广西适宜木薯种植的土地则只有115.5万hm2;与目前已种植木薯22.3万hm2相比,尚有约4倍的土地种植潜力;从地域格局看,广西未来木薯发展的重点将在柳州和来宾地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认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耕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耕地利用模式的遥感动态监测,认知丝绸之路核心带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两地水资源禀赋特征,总结耕地扩张过快、农业结构失衡是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结合中亚与新疆水资源禀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但天然草场丰富的特点,提出以流域为单元,水资源约束下的控制耕地规模、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端畜牧业与精品瓜果业的发展思路,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20.
叶银丹  甄峰 《科研管理》2006,40(12):105-115
本文利用等效益面方法和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推导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并选取了纺织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行业的企业纯技术效率不高,有相当比例企业的规模效率递减,进而制约企业的综合效率提升。纺织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行业规模缩减期,在40%的水平上有所上升,在规模扩张期则有所下降;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经历一段30%水平的稳定期后,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快速提升;产业集聚未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水平,核心因素仍是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