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西安市回坊X社区作为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已建立起包含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空间媒体的多层次传播体系,形成了"结合空间促进传播深发展""兼具点面推动传播全覆盖""探索路径拓展传播新方式"的传播策略,在促进社区治理与...  相似文献   

2.
谢静 《青年记者》2013,(28):12-14
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最为基础的媒介,它是否具有可沟通性,直接影响到社区传播状况。拓宽社区传播研究视野,关注社区公共空间的交往特征与规则,为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提供传播学的视角,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行走在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与社区最为亲密的接触;如果这里的人、事、物能够使其驻足流连,他/她与社区的关系将更为密切。可以说,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最为基础的媒介,它是否具有可沟通性,直接影响到社区传播状况;而社区公共空间的交往活跃程  相似文献   

3.
段雨 《图书馆》2024,(3):55-62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加载着传统乡土文脉,记录着乡村文化的延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精神文化空间和场所文化空间及民俗手艺文化空间出发,梳理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现状问题,营建乡村公共文化整体形象的体系,并提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的传播策略,以文化自信价值导向为指导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的新系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整体形象建构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治理的逻辑是承认人之多元主体性,通过协商对话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是社会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纽带,也是凝聚共识、整合社会的有效途径,公共传播在凝聚共识、整合社会、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具潜能。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不仅在社会共识达成、公共利益维护等宏观层面存在关联,也在社会治理与传播主体、客体、本体、渠道、方式及目标等要素之间具有融通之处。构建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互动机制,有利于激活社会多元主体能动性、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社会革新进步。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村干部发挥“领路人”的重要作用。作为连接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村干部治理能力和领导力是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论文聚焦于村干部公共领导力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基于公共领导力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采用国内外成熟量表测量变量并形成调查问卷,采用SPSS和AMOS进行回归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公共领导力的责任领导、守则领导、网络治理三个维度对乡村治理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村民政治信任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与乡村治理绩效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基层民主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与乡村治理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村干部公共领导力三个维度分别通过村民政治信任与基层民主的链式中介,正向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研究结论揭示了村干部公共领导力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两条中介路径及有序的链式结构路径,有助于拓展村干部领导力对乡村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丰富公共领导力在中国情境中的理论研究,并对乡村治理绩效提升和乡村振兴中干部队伍领导能力建设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城乡各处的各类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分析鹤庆县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城区旦墨书院与银河乡村文化空间的实践案例,剖析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委托代理建设运营机制与新乡贤参与建设治理机制。文章指出,县域视角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重在通过“盘活存量资源,优化增量供给”的方式进行“空间整合”,具体建设路径为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管理运营模式、丰富空间功能内容、提升空间服务效能以及构建互联互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是城市所有居民都有权享用的文化空间。视觉文化传播媒介要给各社会群体平等地提供公共文化空间,让各个社会群体在开放的空间中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视觉文化传播是提振城市公共文化自我修复能力,不断以软实力的推动方式提出合理建议来用以治理城市问题的视觉力量。  相似文献   

9.
李京 《中国出版》2022,(16):58-61
世界变局对中国国际传播带来新挑战,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以优化国际传播精准水平为策略、以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落地为支撑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理念。参与全球治理推进文明互鉴,正向引导国际公共舆论;在文明交互中提升中国方案的“在地性”,精准施策增强文化认同;以网络正义观驾驭平台算法,弥合数字鸿沟共享发展红利等,是中国国际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全球,我国公共危机应对在政令传达、基层治理、信息畅通、舆论引导等环节也面临诸多考验。应急传播中,广播以其权威性和高存活性、社区以其地缘和心理上的贴近性在抗疫主战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城市社区作为中国应急广播系统空间拓展的重点环节,亟需建构立体式的信息传播场域,提高社区应急广播服务效能,打通基层政治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1.
雷兰芳 《图书馆杂志》2023,(1):72-78+98
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研究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活化,有助于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而赋能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通过调研分析当前乡村公共阅读空间的主要呈现样态,归纳出以人为本、供需契合、多元服务、赋能乡村等公共阅读空间活化要素。活化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必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多方重视赋予“有位”,开展多元服务、优化供给内容、传承乡土文化等自身的积极“有为”,创设阅读环境、加强营销宣传和提升乡民阅读品位等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有味”,方能充分发挥乡村公共阅读空间职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有着深层的历史和现实动因,核心是重建乡村文化自信,内在要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有着权利给予、价值引领、秩序规约、传承依托、载体支撑的重要价值意义。为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政府需要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协同治理、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和功能提升、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促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彭焕萍  陈瑶 《传媒》2024,(4):90-92
乡村空间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伴随城镇化、信息化推进,乡村空间呈现出形态变迁、价值消解,关系断裂及组织失序等现象。作为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主体,县级融媒体经由要素聚合、角色重构、功能转型,重塑了乡村物质空间生产实践、文化空间表征及社会空间关系结构。面对乡村空间变迁过程中的多重挑战,实现场景化公共服务适配,建设乡村文化治理综合体,推动基层组织体系制度化等成为县级融媒体赋能乡村空间治理的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14.
在技术联结之下,农村文化礼堂的数字化传播现实路径具有纵深和横向双重特征,并面临着基建、人才、内容和数字鸿沟等发展困境。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发展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以及数字治理体系建设,这是发展基础;其次是体验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互联网虚拟礼堂和元宇宙沉浸式数字礼堂空间,这是外在表征;再次是服务数字化,完善数字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规范乡村“互联网+”经济,推动智慧乡村政务体系以及打造数字文化地标,这是功能效用;最后是通过农村文化礼堂数字化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多元振兴,这是内在核心。  相似文献   

15.
于建华  冯聪聪 《视听》2022,(2):12-15
当下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新的媒介生态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科学化、社会治理内容透明化、社会治理决策智慧化的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提出联动共享、即时传播的要求,对网络安全治理与信息传播的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在新媒介生态下,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组织树立网络化思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融合媒体发展阶段,新兴媒体凭借一定的传播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也正是伴随融合进程的加速,媒体的演变推动乡村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乡村治理逐渐由一元治理转变为一元多核的局面。但乡村发展中仍存在认知、人才、技术、自治的短板。本文基于融合媒体视域来探析研究乡村治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斌 《青年记者》2021,(18):8-12
社区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新领域,其学理特质在于关注线下世界中情境化、物质化、关系性强的沟通活动,对于考察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的嵌入关系与互动机制具有特殊价值。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社区传播的实践应当深入开掘信息传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从顶层设计、联动机制、社区媒介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居民日常生活的"传播基础设施",社区传播的研究应当以治理之维的发掘和解释为学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海峡两岸乡村文化建设比较,重点比较有关两岸及闽台乡村文化传播、发展、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比较视角的相关研究阙如,结合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的应用对策比较研究匮乏。阐述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的比较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福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台湾乡村社区营造乡村文化建设的异同点,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方面的策略比较,闽台在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的比较,采用比较研究、个案分析、扎根理论等方法,选择闽台的历史文化名村具体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舆情认知的方法转向.这种新的技术治理手段更为重视舆情结构的关系化,舆情研究被纳入一种日常化的沟通机制,舆情信息则被进一步整合为社会性资源.大数据虽在舆情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亦面临诸多批评声音.传播研究者应在技术反思基础上,重新检视线上舆情存在的价值偏见,通过结合数据认知与情境认知,突破方法工具的局限性,谨慎对待大数据与小数据之间的认知取向问题.大数据治理的前提是鼓励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将舆情分析融入公共领域结构,以在最大效应层面推动当代公共政治文化的转型契机.  相似文献   

20.
杨丽新 《图书馆》2023,(8):26-33+90
当前乡村文化供给面临着供需结构性失衡、文化供给形式化以及文化供给碎片化等诸多实践困境,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有序稳定发展。四川省彭州市通过整合市场供给端与政府供给端实现了资源的再组织化,通过对内生的文化精英的挖掘与培育实现了文化主体的再组织化,通过文化载体与文化平台的扩展实现了文化空间的再组织化。这种从资源、主体与空间三大维度探索出的乡村文化供给模式,推动了农民“剩余时间”组织化、文化服务的“在地化”以及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产生出强化个体生活秩序、激活社会关联纽带以及隐形治理资本生产的实践效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