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孔子生活在等级既分明又有所松动的春秋时代,他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仁礼统一"表明孔子具有力图维护等级秩序的思想,但孔子同时又主张仁爱、平等,反映了孔子力图超越时代局限的努力.剖析了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礼统一"、"道德自我主义"、"仁爱原则"、"视人平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伦理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其超越性.它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 ,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 ,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 )“信”在社会生活中 :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 ,“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 ,不过 ,在他看来 ,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 ,并贯穿于全部…  相似文献   

3.
于淼 《华章》2013,(32)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总结了以往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积极发展了孔孟儒学关于“仁爱”、宋明理学“心忧天下”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群体主义道德观,阐述了为什么要倡导群体主义,群体主义道德观有哪些道德实践上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根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间,道德评价标准失范,人们在道德评价上,由于评价标准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同时价值取向也出现混乱,人们无所适从,甚至有些人提出了非道德主义,否认道德的调节作用。为此,我们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特别是道德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道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间,道德评价标准失范,人们在道德评价上,由于评价标准的双重性或多重性,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同时价值取向也出现混乱,人们无所适从,甚至有些人提出了非道德主义,否认道德的调节作用。为此,我们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特别是道德建设,以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寇东亮 《红领巾》2005,(1):114-116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价值冲突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诸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所谓价值冲突就是价值逻辑的冲突。价值逻辑的核心是作出特定价值判断的价值标识词。从价值的标识词出发,可以大致划分出两种不同的价值逻辑:评价逻辑和义务逻辑。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冲突类型:评价逻辑之间的冲突;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评价逻辑与义务逻辑之间的冲突。在理论上,价值冲突要么以某一行为对某共同体会更好为依据来解决,要么通过强化某人的某种义务来解决。但在价值冲突的实际解决过程中,这种解决原则的运用有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行为者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因此,对教育而言,培养和提升人的善良意志和责任感就成为应对和解决价值冲突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可教     
李芳芳 《教育现代化》2006,(10):128-128
从20世纪初直至现在这个当代的历史时期,客观的非个人的标准已不适用,情感主义的主张已为社会所接受。按照情感主义的基本论点,道德言辞和道德判断的运用主要是个人情感和个人好恶的表达。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个人的道德立场、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因此,在这种道德文化中,没有绝对的合理的权威,所谓的权威都是主观的,相对的。现代化的过程难以避免使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产生冲突,造成道德共识丧失。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东方传统文化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头人物。在伦理思想上,孔子在中国首倡中庸,亚里士多德则在希腊强调中道。中庸思想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以及中道思想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最高的德性。他们的思想内容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不同,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不同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源于儒家思想,其蕴涵了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满足了人性的根本需求;合理解决了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冲突;暗合了现代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思想。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解读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价值蕴涵,并借鉴国外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重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一书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我们研究孔子教育哲学思想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从《论语》入手分析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育内容,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好学乐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学行结合;道德教育思想,主张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教师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5.
知行合一的传统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是一个古老的伦理命题,传统儒家把道德的视角瞄定于道德生活实际,从孔子、荀子、王充、王阳明等伦理思想家寄予知行合一以丰富的道德意蕴,成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的道德理想社会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建设性意义,特别是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德"、"礼"、"均"、"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的评估和选择的,使之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孔子授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人自然难以尽知。惟从《论语》传递的信息中,可大致窥其线索。《论语》表明,孔子师门业已形成,实施“君子之教”。它有别于一般伦理道德之教,而属于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其授业过程为:为力行而学,因学而教。从而在授业文化源头上显示中西授业取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孔子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了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忠恕之道、孝、宽、惠等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对于为官者的人格塑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行政人格塑造的角度凝练出"仁"、"忠恕"两个范畴,"仁"的思想有利于官员抵御社会上种种"不仁"的现象,从"忠恕之道"中官员可以学习到责任以及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以"大"论尧."大"既是一个道德的范畴,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伦理内涵与审美悦乐协和统一的艺术与人生诉求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孔子观尧,以之为"大",实际上孔子是在肯定尧之人生历史地表现为其盛(至)德与崇高、广大且光明之审美风貌的合一.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形式。在村民自治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矛盾。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本质是伦理道德思想,他把人看作是道德的存在而非政治的存在,这必然与村民自治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