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凸透镜的焦点是一个非常特殊而又显得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很有必要.华东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45页上,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太阳光或手电筒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据笔者了解,在老师具体组织分组实验时,有相当部分学校没有备齐手电筒,若遇上阴雨天,根本无法由学生按常规方法自己动手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相似文献   

2.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都感到很困难的一节课,笔者随堂听了几位老师对该节课的施教过程,颇有感慨,共性的问题是课堂很乱,层次感不明显.对于这节课,笔者认为必须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首先是把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出来,目的是通  相似文献   

3.
正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八年级上册中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环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有三部曲——实验、作图、口诀,其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最重要的.一、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每人一个凸透镜,让他们用凸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像,不断慢慢增大凸透镜与书本间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窗边的同学移动凸透镜时,意外地发现书本上居然出来了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通  相似文献   

4.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教学重点,教材设计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实验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得出凸透镜成像正确的规律并真正理解也不容易。教材设计的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个重要的学生探究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成各种性质像的条件外,还要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期不一致的"异常"现象,这是极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谈谈"异常"现象的成因.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甚至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思路.如在上凸透镜成像实验课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的凸透镜怎么会同时成一正(立)一倒(立)的两个像?"当时教师也感到十分意外,走过去一看才明白——原来这位学生是在蜡烛的同侧观察凸透镜镜面时,看到了两个像(因为在做该实验时,往往要求学生透过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即在蜡烛的异侧进行观察,而他是由于实验结束后,正准备整理器材时,无意中发现了该现象).  相似文献   

7.
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体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避免对于规律的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8.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图文结合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轻松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体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避免对于规律的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0.
《凸透镜》(《自然》第五章第十一课)属实验课课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拓宽学生的光学知识。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中引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作用、发现成像规律是教学的重点。本课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再研讨概括,最后实验验证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1.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结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图文结合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轻松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 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各种事实,达到对成像规律作定性描述,关键是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研究这个课时两位老师按同一教案10次教这一课,教学的经验说明,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至为重要。从三个维度上看实践活动的层次和条理:  相似文献   

13.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不管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试验教材,均将它列为学生分组实验,足见其重要性。然而在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或学生具体情况不同,仍需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目前各学校配置的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仍为光具座及其配件,这样的装置学生做分组实验是不成问题的,但却不适合做演示实验。原因是:若将光具座面向学生横向摆,学生能看清蜡烛、光屏相对凸透镜的位置,却看不见光屏上的像,若纵向摆,学生能看清光屏上的像,但看不清蜡烛、光屏相对凸透镜的位置。虽然有的成套设…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 薄凸透镜成像无论在中学物理教学,还是在大学物理光学教学中都是重要内容之一。一般物理教科书中都给出了成像公式并列出了成像规律表,意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内容,熟练掌握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了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师可能会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幅的成像光路图,做上一个个的“黑板实验”,用以强化教学内容。这样,既违背现代教育理论,又不能真正地让学生牢固掌握教材内容;有的教师则习惯于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来组织教学。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可指责的。但在此,实验可能会受到时间和条件限制,实验效果也随环境和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技巧和观察上,而对成像规律总结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方式虽有其优点,但有时在帮助学生记忆、掌握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方面,还有些欠缺。  相似文献   

1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用烛焰作光源,成像的亮度不够,不稳定,不便于观察和测量,不但演示效果不好,而且蜡烛燃烧时放出浓烈的气味,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该实验用的光具座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光具座上的标尺刻度从左边"0"刻度开始,依次增大到90cm。当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时,一方面物距和像距不易读数,要进行一次减法才能得出数据。另一方面,如果要测量较大实像的像距时,往往超出它的测量范围。如果使用焦距大于10cm的凸透镜,更难以测量。  相似文献   

16.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时需要用作图法和实验法加强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作图时需在黑板上画出多幅光路图,而演示实验又要在光具座上进行,费功费时,且不便于对照和操作。我们研制的双功能凸透镜成像教学仪把作图和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种方法同步进行,优势互补,能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观察到因物距变化而引起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以及像距变化的连续性动态物理图景,牢固地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1 制作方法 该教学仪由作图装置和实验装置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关于凸透镜及其应用的教学要求定位在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苏科版物理教材把重点放在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凸透镜,以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交流合作定性分析有关问题,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本文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适当运用数学不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处理问题,且围绕物体经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境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一、凸透镜成像探究题解析 例1 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相似文献   

19.
我教自然《凸透镜》的一课,通过三个简单的实验,学生初步懂得了凸透镜有聚热、放大,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课后作业有这样一个问题:照相机里的镜头也是凸透镜,镜头后面暗箱里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里的纸屏。要使所照景物的图清晰地落在底片上,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反复讲了多次,学生还是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 ,凸透镜成像实验都是学生必做实验。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 ,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除了能看到教材中分析的 3种成像以外 ,不论把眼睛与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同侧或是两侧 ,都能用眼睛直接看到蜡烛或正或倒的像 ,感到无法理解而提出疑问。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有新的发现而提出的问题 ,我们教师切不可等闲视之、应付了事 ,而应引导学生对该现象进行积极的探索 ,并对学生的新发现表示赞赏。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究竟能看到几种像 ?它们的成像原理如何 ?本文试着就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