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在她的第二部小说《秀拉》中刻画了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这个形象是美国文学之前从来没有过的。正如19世纪的女性作家笔下的疯女人,秀拉也是黑人女性作家的非理性替身。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作者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白人和男人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旧传统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令人窒息的性别角色,强有力地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独立而呐喊。事实上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女性为了取得独立和平等所必然走的一条路。  相似文献   

2.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主人公秀拉是一个既疯狂又叛逆的黑人女性,该叛逆形象是美国黑人文学从未涉及到的,莫里森通过这个反传统的秀拉,表达出自己对白人霸权文化下白人和黑人男性占主导的社会的不满和愤恨,并且审视了黑人女性在双重的压迫下没有自我的生活和父权制社会强加给黑人女性的不平等的待遇。秀拉作为叛逆的黑人女性,她藐视世俗与传统,不顾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我的发展,且在追求独立和自我的过程中遭到排挤与否定。就秀拉短暂的一生进行解读,揭示出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歧视下,秀拉这朵玫瑰的凋零之路。  相似文献   

3.
秀拉·梅·匹斯的悲剧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秀拉》是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描写的是两个黑人女孩之间的友情。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主人公秀拉的悲剧根源 :黑人是白人社会中的他者、秀拉的现代性与黑人的传统相脱离、主人公秀拉与黑人社区相脱离。由此莫里森从一个特殊角度指出黑人女性将来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通过对女主人公秀拉和黑人社区“底层”的描写,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寻求自我和黑人群体重建种族文化的话题。这一主题的表达有赖于作品中众多象征性意象的运用,着重分析这些意象的隐喻意义,并发掘莫里森文本的民族寓言特质。  相似文献   

5.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秀拉》中生动的描写了黑人少女秀拉的成长历程以及其所属的黑人社区“底层”居民的生活变迁。死亡意象充满整部小说,作者通过对不同死亡意象的描写来展现出生动的圆形人物形象以及整个黑人社区在白人文化的压制下的整体风貌。该文意在通过对文本中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进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雯淇 《海外英语》2015,(3):202-203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长篇小说《秀拉》中生动的描写了黑人少女秀拉的成长历程以及其所属的黑人社区"底层"居民的生活变迁。死亡意象充满整部小说,作者通过对不同死亡意象的描写来展现出生动的圆形人物形象以及整个黑人社区在白人文化的压制下的整体风貌。该文意在通过对文本中的死亡意象进行分析,进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秀拉》是托尼·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小说围绕两个黑人女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选择展开叙述,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其中,秀拉祖孙三代在社群中个性十分突出,尤其体现在对爱情和异性的态度上,成为莫里森笔下“新世界女性”的代表。分析伊娃、汉娜和秀拉代代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爱情心理,不仅能加深对作品中黑人女性形象的理解,对揭示女性反抗传统、追求自我发展的主题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小说《宠儿》通过对女主人公塞丝反抗白人主导文化,赢得内容内部的理解和互助,以及努力促成黑人和白人的和谐相处,最终建构了自己的黑人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秀拉是一位敢于反抗传统社会,努力追寻自我价值的黑人女性,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当时的社会勇敢地发起了挑战与反抗,展现了当时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不具有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透过秀拉这个人物形象对神话原型的戏仿与置换,分析解读秀拉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过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秀拉的精神本质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莫里森是位现实主义黑人女作家,她在小说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表现黑人种族的悲惨命运和历史文化。代表作《秀拉》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叙述了黑人秀拉姑娘的悲惨命运。塑造了一个与传统格格不入的黑人女性形象,《秀拉》不仅在思想深度超越了黑人在此以前创作的小说,而且走在同时代人创作的前面,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寻找自我价值上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二部小说《秀拉》中探讨了美国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因境:一方面作为个体,黑人女性渴望超越种族局限获得真正的个体自由;可另一方面作为黑人女性,她们在探求自由的旅途上却面临更多的阻力。《秀拉》通过对同名主人公秀拉命运的关注,为黑人女性摆脱因境提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在黑人族群中找到发展自我的空间,从而储备力量,为争取更大的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着力描写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自身文化价值的扭曲和瓦解。她早期的两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分别展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和秀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意在阐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黑人女性只有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最蓝的眼睛》里迷失自我的少女佩科拉、《秀拉》中追求自我的青年女性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发现自我的成年女性彼拉多的分析,揭示了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从迷失到反抗日益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5.
探讨小说《家族》中白人忧郁是如何被赋予政治含义,即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体现的源于种族主义的白人忧郁如何颠覆非裔美国人主体性和黑人自我的存在,以及黑人为反抗这种白人种族主义的颠覆所出现的忧郁如何保证黑人自我身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通过对黑人少女佩科拉一家与克劳迪娅一家作为“属下”面对白人文化霸权主义是否发声进行对比。揭示出白人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内化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少女心灵的戕害。指出面对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黑人只有勇于反抗,坚定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才能在不平等的压迫中幸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为我们塑造了三位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秀拉、奈尔和爱娃,让我们看到黑人女性多姿多彩的一面。本文着重分析这三位女性的性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焦春艳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5):122-123,131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经验,深入到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讲述她们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之下的身心重创,以至于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性。通过《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三部作品,作者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体从丧失、觉醒反抗到最终建构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19.
《秀拉》中的黑人男性形象并不具备白人文化模式常赋予男性的勇敢、坚强、睿智等特质,相反,他们往往表现得不可信赖、幼稚、肤浅。这一系列负面黑人男性形象的塑造,更加凸显黑人女性独立而伟大,从而彰显莫里森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另一个角度——《秀拉》中的女同性恋现象探讨分析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通过分析秀拉与奈尔这两位女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性恋关系以揭示黑人女性寻求自我,构建自我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