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性道德学习: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培养”到“学习”的转变.顺应这一发展变革的趋势,当代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倡导探究性道德学习,以促进学生德性素质和道德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不适应性"问题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学校的内部关系方面,还是在学校的外部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学校内部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强调“德育要为智育服务”,从而削弱了德育自身的系统性;只重视对智育起作用的那部分德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一目的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却忽视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相适应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谢芳  朱军 《陕西教育》2004,(1):12-13
一、学校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范畴,简言之,就是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具体说,就是在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所谓“活动道德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作为目的,使学生形成一种道德的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工具化”与“理想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大部分的学科教师徘徊于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师生也习惯于在“虚拟”的道德情境中共同“作秀”。从生活的纬度来审视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教师行为,就是希望通过全校参与的形式(whole school approach)来推行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变革意识;让教师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关注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5.
道德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脱离受教育者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效.道德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变革,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对话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价值,具有平等性、理解性、生成性和建构性的特点,它能够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自身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世界.要实现道德教育的转型,要确立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实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从灌输走向对话是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合道德的现象,都可以也应该进行相应的道德评价.实现“道德的学校德育”是对学校德育进行道德性审视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7.
略论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道德教育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 ,学校进行道德教育 ,就是要用社会主义道德去教育、规范广大青少年学生 ,使学生具备全民公德、职业道德两个方面的道德素养 ,对学生进行全民公德教育应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为主要内容 ,实施学校道德教育 ,必须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 ,改革学校道德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8.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写照 现实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出现道德滑坡,不道德行为屡见不鲜,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现实,我们不能仅仅从社会道德教育或者家庭道德教育身上去找原因,我们应该直面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现实,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是典型的知识教育,其逻辑起点在于只要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就能形成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去情境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伦理价值的深刻变化,德育目标的探索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上,学校道德教育应走向大众、贴近平民,更多地着力于推进“大众道德”或“平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应成为道德的主体,他们的道德认识应该在其自身活动与情感体验中获得,而不是接受外在的灌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应该以自我的道德觉醒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站在“人性本善”的视角中,回归学生“生活世界”,彰显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实效,使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