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近年来,不少学者就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或结合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问题,有利于大力推进当前大学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必须以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突破,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高校通识教育重点在"育",为受教育者提供具有普及性、综合型的知识与价值。通过对中德两所综合型大学生物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中德两国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以及开发方面的共性与个性。德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思维方式,以能力塑造为重点,课程体系衔接有序,同时将深入互动引入课程创新过程中。中国大学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扎实、集体意识强烈、阶段划分明确、科目设置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通识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立足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吸收德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内核,从通识教育课程育人理念出发,以通识教育课程培养目标为方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促进通识教育课程深入创新,应成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下莱茵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分析显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结构固定化可塑性小,培养目标与总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模块化课程;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标准清晰透明;突出实践教学,实践教育体系完善;强调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略显不足等特点。我国应用型高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类型属性,基于职业能力建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适切性,教学组织多元化,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举。  相似文献   

4.
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北京大学等五所我国一流大学2008年或2009年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及实施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五所大学已经初步建立起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多元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模式反映出各大学自发地引进了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将学生的需求落实在课程上,开始重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但从国际化的视角出发,与美国一流大学相比,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尚待进一步明确化,通识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等课程连贯性与梯度问题、怎样落实全球意识培养问题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连续多向型”的课程系统,课程结构优化的实质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指导而对课程结构进行的合目的性改造。文章将大学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两类,并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结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以及专业教育课程的内部结构分别优化,以期达到大学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应为与难为: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经济时代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对我国现有的“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出了挑战,人才培养的变革最终将落实到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我国现有的大学课程体系明显存在着专业设置权游离于大学之外、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尚未落到实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和缺乏通识性等弊端。21世纪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出路在于实现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合和专业设置权的回归,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培育大学精神极其重要的一环。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核心地位远未确立。通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远未为社会大众、高校教育管理者、广大大学生甚至部分大学教师所认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大学通识教育所要达至的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着的普遍主义理念和“大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缓解目前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8.
在分别研究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改革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差异及特点,结合我国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21世纪加强我国本科大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建议,认为应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学生自主选课师生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促进我国的大学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融合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的高校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矛盾重重,两者的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完善、大学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大学精神的弱化等方面都是造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途径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两所大学的正式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潜在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比较,提出了制约内地大学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发展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1.
自主招生制度是大学准入制度的核心之一,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为美国和中国推行自主招生制度的典型高校,且两者各有千秋。从招生机制看,哈佛追求自由,复旦注重政治;从招生标准看,哈佛强调能力,复旦侧重水平;从招生程序看,哈佛崇尚自治,复旦偏重法治;从招生来源看,哈佛取向开放,复旦看重地域;从招生考试看,哈佛主张多元,复旦倾向统一。借鉴哈佛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应当改革统一招生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完善高考科目设置,融通中学大学壁垒;扩大高校自主权利,切实推行学术自由;完善教育立法建设,努力推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移动学习成为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移动学习对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移动学习的研究内容,并以《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开发应用了各种移动学习课件和移动学习资源,对开放大学移动学习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嘉应学院两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发现嘉应学院学生社团在数量上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社团理念、国际视野、指导力量、组织方式、社团骨干、活动形式和资金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居于上述差距,提出从"结构、品牌、平台"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有效地推动嘉应学院社团的建设和繁荣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史是一所高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大学校史研究和编纂首先是个学术问题,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可“彰往而察来”,为现实服务,但不可因为现实需要而“改造”历史。校史追溯须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校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校史编纂应该学术与人文兼具。  相似文献   

15.
16.
MOOC将对大学生学习及大学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浙江3所高校学生调研数据发现,总体来看,现阶段大学生参与MOOC学习的程度还不高,MOOC的发展尚未对大学教学产生较大影响。专业、大学生上网行为、对网络课程认知和对大学课堂教学评价影响学生参与MOOC学习的倾向。大学生在大学课堂学习与在MOOC学习被发现具有互补性。为应对MOOC冲击,建议提升大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价值和核心竞争力,革新大学课堂教学理念、模式、手段和形式,并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网络课程学习。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学校正面临着重大变革,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进一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理解高校档案与高校发展多层面的关系,对提升学校的形象、办学层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人才高地,而不仅仅是基地;大学是精神家园,而不仅仅是校园;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大学之所以要有精神,是因为大学是"成人之学",大学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标和风范.  相似文献   

19.
学习动力系统研究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研究课题,它与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多元化及弱化直接相关.而高校管理的某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系统出发,认为应从强化外在动力系统向内在动力系统的转化、德育工作强化内在学习动力系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方面入手.同时指出,大学生主动向学内在动力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学校管理、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分析及改革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组织结构理论及其对高校组织结构形成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对高校组织结构的历史流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组织结构改革的趋势:扁平化、弹性化、多元化、网络化及重视非正式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