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南唐河冯友兰文化世家,重教能文,人才辈出,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而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文化传承方面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其家族成员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从1840年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思想启蒙的终极目的——人权觉醒、人格独立和理性自主终未达到。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救亡引发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二是封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近代社会现实使近代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强大的阻力;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性和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传播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载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文化传播媒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如新闻、出版、报刊逐步向近代化转变;教育从科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成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帝师王佐的官僚阶层转变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这一切,都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争使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时代意识产生。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第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批判,西方文化优越论得以确立。第三,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功名意识日益淡薄,部分入开始了职业转型。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湖湘文化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从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看,它历经了历史上的三次大融合: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盛.湖湘学派崛起.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经世之学的链接,古代湖湘文化转变成近代湖湘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湖湘文化的巨大社会效能充分发挥。从这三次文化大融合足以发现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融汇百家,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发达的食育文化,但历史上的食育并不被国家政权或政府认为是自己的职责,它主要以经验、习惯在大众和民间社会存在,知识分子和慈善家出自仁善之心的努力作为,对社会食育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食育文化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个大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当今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食育困境,危机与希望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王纲解体的新旧时代,中国近代崛起了一大批新型文化思想的知识分子。章太炎的真与俗的双向流程,王国维的真与美的理想人生,苏曼殊的新旧徘徊的“断鸿零雁”,这三位学人以其自觉与不自觉的精神追求,殊途同归地烘托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生长的独特风景线。他们沧桑踌躇又朦胧觉醒,大都以双重(甚至多重人格,矛盾心态,展示了新的思想文化生成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真切地传达着近代文化思想先驱者们心灵感应大时代的脉搏跳动与其艰难的文化抉择和重建。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的生命历程仅仅 4 9个春秋 ,但他处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国内政治风云突变的中国近代 ,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实现了人生的三次转变。即由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转变 ;由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知识分子转变 ;由投笔从戎 ,武装抗日保台向坚持实施“教育救国”的转变。丘逢甲的经历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发展、变化的浓缩。  相似文献   

10.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发展的划时代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拟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形成的内在动力、必要前提条件和主要标志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以此纪念戊戌变法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12.
:仁智论是现代新儒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探讨的是道德和知识的关系,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本文详尽地论述了唐君毅的摄智归仁,牟宗三的转仁成智,以及徐复观的仁智互成的观点。认为他们的观点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吸收西方文化推重科学知识的精神,以充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而言,徐复观的仁智互成论要比唐牟二位的观点全面和合理  相似文献   

13.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14.
近代是中西文化相斥相纳的时期,近代老学为挽救中国文化危机,不仅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因子,还大量吸纳西方近代文化,将西方的哲学、民主与自由学说、进化理论及其他学术思想引入到老学的思想体系中来,从而实现了中西学术思想在老学中的会通。会通后的近代老学不仅摆脱了儒学附庸的窘境,而且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先锋与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会通后的近代老学已具有近代文化的性质,从而实现了自身质的飞跃与升华,并在整个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革命家,批判尊孔复古主义,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是他留下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李大钊虽然说过激愤之语,但总体看来,他能以理性的、科学的态度对待孔子,对待传统文化。今天,重温李大钊批判尊孔复古主义的论述,学习和弘扬他的批判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了对民主的追求,梁启超、严复等启蒙思想家向中国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他们提出的民权、自由、开设议院的思想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及中西政治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他们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束缚,只能将西方的民主作为概念工具,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结合,形成独特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是中国思维科学的倡导者、开拓者之一。他不仅看到思维科学对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意义 ,而且一开始就高度重视思维科学对于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钱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提出过教育思维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他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提出的“大成智慧工程” ,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由于时代背景及自身经历,他由一个传统文人转变为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形成了新的政治观,因此他虽有科举功名但并没有跻身封建官场,而是热衷于立宪运动。但是,刘春霖毕竟来自旧文化的阵营,旧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所以民国时期他的政治观时常表现出反动的一面。晚年的刘春霖更加稳重,以在野之身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可以说,刘春霖是近代传统士人向新型知识分子转变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